关于苏东坡,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屁过江来”。说的是:苏学士经常和佛印和尚谈经论道,有一天在家坐禅,心有彻悟,感觉自己修行颇有所得,便写下偈语“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有了心得急着跟佛友分享,就赶紧派人把偈语送到江对面的佛印那里,想在第一时间得到佛友的肯定和夸奖。仆人从江对面回来果然不虚此行,也带了一张纸条回来,苏学士赶紧打开,上面写着两个字,“放屁”!苏东坡一看大怒,立即乘船渡江去跟佛印这个秃驴理论,到了之后看到山门紧闭,门上贴着一个纸条,“八风吹不动,一屁渡江来”。东坡居士看到之后心下惭愧,垂头丧气的回家去了。在佛教中,「八风」指的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一共8种外界的状态。苏居士言下之意是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不受外界评价影响,能够稳稳守住内心的状态了,没成想佛印和尚一个“屁”字,把八风全部崩回来了。
这个故事有趣、有理、有道、有禅机,告诉我们修行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就是,面对恶评,你是不是真的能够吹不动,稳如山。
关于这个道理,我老家有一句劝人的话叫做“骂人话你不收多少都还是他的”,还有人说“恶语是毒箭,你把自己的心修的跟镜面一样,射过来多少都挂不住”。以上种种,用心理学理论总结就是一句话,叫做“课题分离”。
什么叫做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比如别人对你提出要求,你的课题是判断要不要接受他的要求,你只需要就事论事做出你想做的回应就可以了,至于他怎么来处理你的回应,他会不会不开心,会不会感到失望就是他的课题了。课题分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很多棘手的问题,用课题分离来判断,可能会让我们豁然开朗,一件事情来了,阿德勒认为,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谁来承担”就可以,谁来承担这个结果,那就是谁的课题,谁就有这件事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比如,面对别人的恶评,如何应对?我们只需要判断出口恶言伤人这件事情,是谁的课题,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做到不接对方射过来的毒箭。我们来看下面的这段对话:
A:我发现你总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B:奥?;A:感觉你很有优越感一样。B:你说得对,你感觉嘛,只要你加上“你感觉”这三个字,你说的一切在你那里都成立。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一个的主观认知更大的东西了。;A:“你做的事情毫无价值”,“你总是做一些哗众取宠的事情”,“你真是令人讨厌”。B:“没有关系,你可以讨厌我,我也不在乎你是不是讨厌我,不过在你那里讨厌我这件事一定是对的,”。
话说到这里,对方已经开始骂不下去了,情绪也开始变得激动。B:“你别激动,喝口水慢慢说”;“刚才你说的那些我都接受,我对你的观点不否认,你说得对”;“我不希望你太生气,想让你高兴一点,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认同一个人更让人高兴了......”对话到这里,被骂的一方已经开始慢慢占据上风了。
这就是以课题分离的角度对待恶评的办法。通常,遭遇攻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想要去争辩,如果对方是正常表达意见,当然有讨论的空间,但如果对方完全是为发泄情绪的恶评和谩骂,那么自证无异于让自己成为对方的靶子,不但无法说服对方,更会让自己气得够呛。这个时候最有利的武器就是,不落入对方的逻辑,做好“课题分离”,就像以上对话呈现的一样。你觉得我不好,那是你的观点,我认可并尊重,我没有必要和义务去改变你的认知,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更多的人做不到这样,在争辩的时候,往往把“对方认为我不好”,认领成自己的事情,把对方的课题背在自己身上,可是别人怎么想是我们掌控不了的事情,决定权在对方那里,自己就会相当的被动。
在日常争吵中,一个人听到恶评谩骂暴跳如雷,是对自己不够接纳,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因为没有稳定的内核,缺乏“内聚性自体”。科胡特这样描述内聚性自体,“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内聚性自我稳稳的在那里”,我知道我是什么样子,我知道我的优点,也知道我的缺点,我接纳我的优点,也接纳我的缺点,我知道我的独特价值在哪里,我坚定的相信自我,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自我怀疑。
所以,在生活当中,特别是在关系当中多多,练习“课题分离”,把自己的课题留给自己,把别人的课题还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自我会越来越稳定,你会越来越接纳自己,无论逆境还是顺境,越来越能做到“八风吹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