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能把十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玩的活动不多。有幸,这是一群父母支持孩子踢球的南湖小将。班级联赛的对手,校队的队友,五一不想再占用年轻老师难得陪伴家人的时间,于是家长组队,带孩子报名参加了绿茵小将西安赛区的比赛。
踢球的孩子比以前多了,比赛也比以前多了。但有机会在正式一点的比赛上场,对多数孩子来说还是难得的,包括班级联赛:五人制的比赛,十名队员,30分钟的全场比赛时间,也是僧多肉少。
轻轻松松踢比赛的机会更少。体育还不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每周都有的联赛少的可伶,紧张的赛会制淘汰赛是主流。往往一次比赛,三场小组赛要是进不了四强,旅程就戛然而止。往往为了能进入下一轮,多踢两场球,拿个好成绩,孩子紧张,家长紧张,教练紧张。场上孩子在奔跑,底下大人在咆哮。跳出来看,你会觉着很滑稽,大人像是两边下了赌注,兴奋沮丧骂骂咧咧,要是你有队员、孩子在场上,多半时候你会情不自禁管不住自己的荷尔蒙。
孩子要享受真正的足球乐趣,最好还是去国外吧,青少年联赛多。澳洲的青少年联赛,成绩你们自己记着就行了。
我们家长希望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小环境。学无线电的黄爸两下子就捣鼓了一个队标,南湖小将AA制完成报名。
三天六场比赛,八人制十名队员,还有两名不能全程参赛,为的就是疗愈。回过头想,要不是以前伤的太深,家长也不会用力过猛。当然一个学校,两个年级同一年龄段800多孩子里能踢正式比赛的孩子也不过十来个。2.5%的比例吧(女生除外)。
疗愈?
杯赛,为了不被淘汰,为了取得一个学校满意,俱乐部满意,家长满意,教练自己满意,令人尊敬的成绩。经常上场的只有练得久,技术身体好的孩子。替补的小队员即便长途跋涉,也经常是象征性的登登场。那些喜欢足球的孩子一直在替补席上,内心怎么想?
在成人为主导的世界里,孩子的精神需求不可能一直被重视,尤其我们这样一个仅仅器物上才现代化了的国家。其实如果成人的世界问题多多,孩子的世界会好吗?反过来,没被好好对待的孩子会长大变老。
替补是煎熬的。他们的时间会过得很慢很纠结,爸爸妈妈还在身后一边给别的小朋友加油,一边等着自己上场。
场上的孩子也不轻松,足球还不能总是很好地被控制住。其实,别说脚了,手把鞋带有时还系不扎实。跑不到位,传不到位,100个人有100个对足球的理解,孩子很多时候跟不上教练和家长的要求,毕竟差了二三十岁,甚至三四十岁。教练、家长的失望之情会通过表情,动作,指挥声,喊叫声,斥责声包围着孩子。四五十岁在场上场下因为指责起了矛盾的时有发生,孩子小的时候,提醒声,指责声会让他觉着自己太差了,没s有达到成人的要求;大一点有思想了,就会反感教练,家长喊个不停。谁喜欢自己做事的时候,旁边老有个人指指点点,品头论足呢?一定让人又紧张,又反感。更主要的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总结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虽然孩子的总结反思能力远不如成人那么强,但这项能力是他们今后在球场上,在学习上必须具备的能力,这不也是体育既教育的本质吗?
六场比赛,十二个半场,十个孩子,基本每个孩子轮换半场。不计输赢,必须轮换。
作为临时教练觉着有点绝对了,不想赢球的教练不是好士兵啊!
队员练球时间不一,对手不乏具有一定实力的,要是大比分失利,或者连续败北,比赛就不好打了。孩子也早被环境熏陶的胜者为王败者寇了。
潜意识了里,我们不是都能指挥国足吗?国外青训的书看了不少,孩子的比赛也看了很多,关于阵型战术的理论也时不时学习一下,至少在研究足彩的时候因此中过大奖。另外,初中的时候其实就在课堂上安排挑战高年级的阵容了。大学的院系比赛,高校联赛,成人的业余联赛不都是沙盘老将了吗?我们不都认为自己可以棋高一着吗?
田忌赛马,手里就这几干枪,对强队谁不想排出最强整容!
赛后,觉着家长的坚持看似矫情,但真的做对了。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只是平时没好意思或者没有机会说出来!
第一轮轮换即将结束,小组赛遇到最强对手,该校曾获得郑州小学生比赛冠军。前一天因为两名门将人选伤病不能参赛,临时借调一名不会守门的校队队友赶场救驾。比赛大比分告负。面临更强的对手,如何轮换?
中场,一个下半场被轮换的队员突然问我:怎么又是轮换我?是的孩子,本来应该下午的比赛轮换你们,但考虑到你们的身体状况和目前的技术能力,教练想让你们下午在和弱队比赛的时候打满全场,那个比赛的对手更适合你们发挥。上午的比赛,对手的身体技术都会给我们每个队员很大压力,我们很多队员已经有些回避自己原来的位置了,因为压力太大。
“ 今天开始第二轮轮换。上午轮换的队员下午可以打满全场,下午的对手身体技术比我们队弱一些,你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所以轮换稍微改变了一下顺序,可以吗?”
其实,只要我们把儿童当做一个有思想,有情绪的独立生命体,尊重他们的权利,好好和他们交流,耐心和他们沟通,他们都会很好地理解成人的想法。我们需要的就是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倾听,多一些解释,能蹲下来和孩子平等交流。
如果孩子听到的是,想不被轮换是吧?想当绝对主力是吧?那你回家好好练去!不知心里啥滋味?
因为名次已定,两名门将缺席,我们临时请来一名专门的小门将,结果,我们险些逼平小组冠军,也就是这次比赛的亚军。小朋友的比赛,一两个关键位制的队员就决定着比赛翻天复地的变化。过程让人情绪激动,结果是那么幽默。
赛前,家长群里就在讨论喊叫对孩子的坏处。例如,喊叫相当于把我们的头脑架在了孩子的脖子上,替代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久而久之培养出来的就是不爱动脑子的孩子;喊叫还会让孩子觉着自己不被认可,觉着自己不够好,影响自信;会让孩子紧张,担心,害怕;最后会让孩子屏蔽外界的建议和意见,我行我素。更主要的是,比赛是训练的反应,是意识发展和动作记忆的瞬间表现,喊叫不能迅速变成有效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不能连续控制孩子的场上行为,弊远远大于利。
但是我们偶尔还是会失去控制。
因为有反思在前,一旦失控,我们很快会和孩子解释和和解。孩子总是很轻易的就原谅了大人,真的比大人原谅孩子来得快。
还有很多发现,下次再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