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世界上是没有交集的,然而最近我却关注上了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美女心理咨询师李雪。家属前段时间在其他教育心理学领域专家的推荐下,购买了李雪的家庭教育心理学专著《当我遇见一个人》,粗读一遍后便被书中“残忍而迷人”的真相吸引了,遂在家里郑重宣布:决定近期连看十遍并背记书中重要观点。
什么书有如此魅力?能让一个成年人想要像学生那样背书学习?书中的观点真的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亲子教育的洞察与剖析?这让我动了好奇的心思。何况家里有个八岁的儿子和一岁半的女儿,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于是趁着五一小长假这一能够自主安排的宝贵时间,我静坐静心地通读了该书。别说,翻开的一页页,让人收获多多。
“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真爱永远不会过多,就像储存再多的金子也不会变成铁块一样。至于溺爱,他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减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看到这一句句犀利而睿智的话语,你是否和我一样被拨动了内心的某根神经?
正如我关注的另一位心理专家武志红做出的评价:“在我和李雪共同的读者当中,有很多人说更喜欢李雪。我由衷地觉得,李雪的文字中闪耀着一种特别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高智商和高觉知结合的结果。她的敏感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雪的文字固然有着理性的深思,但在表述上却充满感性的活力。这也是她这本书乃至她这个人最吸引我们的地方。看她的书,如同倾听她的呢喃心语,看着看着,她那些温柔而有力地文字便把横亘在大人与孩子当中、因为教育与被教育的天然对立而无意识设置的冰层,渐渐融化掉了。
感谢李雪的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我们在一些或温柔而坚定或脱俗且尖锐的观点中,熨贴了曾经的心理伤疤。一如该书前勒口最后一句所言:“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虽然修行过程很漫长,但也好过一生中,我们睁着眼,却是全盲。孩子是带着灵性来疗愈我们的,愿父母与孩子互为导师彼此相扶,在人生路上踽踽同行。
《当我遇见一个人》的口碑非常好,那它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任何事物,如果你觉得它美,那么它一定暗合了某种美的规律。”翻开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一句话。这句话,孩子TA妈已经随时随地可以脱口而出。
世间从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以及感受美的心灵。对于亲子关系来说,什么是美?美就是看见孩子本身,而不是孩子的功能价值,美就是看见孩子的所做所说,而不是孩子的言行所开的花、所结的果。看见,是真正的爱,而不是物化的爱,也唯有这样纯净的爱,才能真正疗愈亲子关系,抹除其间的隔阂与瑕疵。
所以,我非常敬佩李雪总结提炼出这么一个好书名。在现实生活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父母与我们、我们与孩子由于代沟的存在和方法的缺失,常常把家内三代之间的关系搞得矛盾重重、甚至千疮百孔。《当我遇见一个人》,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真正看见孩子本身,顺带看见隐居内心的自己——潜意识中的镜中人,而看见,恰恰是正视全部亲子关系的原点,也是疗愈一切亲子问题的起点。
生活中看见,只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存在,内心里看见,才是一种情感流动的缘份。书名,一定是全书的点睛之笔,要看懂这本书,就必然要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去领悟。看见孩子,就是看见自己,看见自己,才会真爱孩子,真爱孩子,便能疗愈自己,疗愈自己,增益亲子关系。如此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递进循环。当我们发现了这道循环,再去回看,暗合规律的美便会无处不在、近在身边。
当然,学会看见,却并不一定要全程关注。“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节律的大智慧。”“不强迫孩子做到父母想象的样子,孩子遵从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发展自己,成就会远远超过父母的想象所及。”亲子如此,人生亦如此。很多事情,让它自然生长,便会结出许多惊喜。反之,若是热衷控制,往往事态发展会反其道而行之。
养孩子,就像等花开。放任自流自不可取,揠苗助长亦不可取。一切事物的演变自有其内在规律,所谓教育,实为引导,应当顺着规律的轨道,像大禹治水那样变堵为疏。敞开心扉,我们便会睁眼即见鲜花盛放的景象。
成熟的我们一定知道,世上难有十全十美之人,初降人世的孩子就更难十全十美。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局面会伴随人的一生,作为正在成长进化的孩子,缺点多于优点的概率是非常大的。然而,正如看见鲜花,就会看到花的美,真正地看见孩子,一样会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
《当我遇见一个人》是一本重点关注母婴关系的书,认为母婴关系就像人生的背景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如果能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在孩子初期为其输入温暖扎实的人格基础,那么这个基础将犹如一枚定海神针,无论外界风浪有多大,都能泰然处之。
李雪提倡培养有品质的陪伴:第一步是觉知妄想,认清所谓提醒教育到底是为对方好,还是为捍卫自认为的正确?第二步是真正共情,试着换位感受对方的感受,创造和谐的亲密关系。第三步是放开交谈,沟通感受、反馈看法。
在读过《爱和自由》《不要用爱控制我》等书籍后,李雪顿悟:划清界限的“这是我的事”“那是您的事”是百试不爽的抵消控制欲的“黄金甲”,因为真正的反控制,是既不屈服也不对抗的态度,是温和而坚定地做自己。
有网友说,这本书既是育儿书,更像一部自我救赎的鸡汤,很多观点和孙瑞雪和尹健莉重合,新颖之处在于整合了育儿经和心理学,对于自我疗愈是很好的牵引。对此我很赞同,许多人的童年经历如木马程序般被植入潜意识,假如某一天真的觉知到潜意识的控制并从看见自己和孩子开始改变,甚至身心通透,那么必须要恭喜你,你觉悟了。
有朝一日,我们终会认清别人投射的反映源于自己流动的能量,彼时我们会安然意识到:你爱别人便是爱自己,你恨别人亦是恨自己,你对别人怎样,便是对自己怎样,你把社会看成怎样,你便把社会变成怎样。做到了这一点,加上之前养成的觉知、共情、交谈习惯,我们便能让彼此间的能量充分流动,形成一体。
倘若亲密交织到难分彼此的境界,“如他所是”即为“如我所愿”,那么丰盛充盈的人生亦将随之爱及所爱、心到擒来。稍稍想想,这该是多么温馨的亲密场景,又会是何等和谐的人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