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病理神方
— OO 六论阴阳痞格
阳气上而不下曰痞,阴气下而不上亦曰痞;阳气下而不上曰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曰格。痞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
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 阴走于下,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皆由阴阳痞格不通而生焉。
阳燔则治以水,阴厥则助以火,乃阴阳相济之道也。
— OO 七论寒热
寒热往来,是为阴阳相胜;
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
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
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为阴盛,皮热而热者为阳盛。
热发于下,则阴中之阳邪;热发于上,则阳中之阳邪;
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寒起于下,则阴中之阴邪;寒而颊赤多言者,为阳中之阴邪;
热而面青多言者,为阴中之阳邪;寒而面青多言者,为阴中之阴邪;若不言者,其病为不可治;阴中之阴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
诊其脉候,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