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中,有幸跟随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徐夫真教授,从个案的视角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技能。徐教授用自己切身的案例经验,给我们分享案例处理办法,也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告诉了我们保密原则的实施。我们在今后的家庭教育指导路上,也会遇到各种案例,保密是对我们的来访者和个案最基本的尊重表现之一。
徐教授课程介绍了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内容。第一——学业。学业是家长最关注的问题,更是孩子求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我们见过太多的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业问题,以至于自己非常焦虑。但实际上,家长、孩子与孩子的学业之间的正常关系是:家长关心孩子,孩子关注自己的学业,避免造成“孩子为家长而学习”的心态。第二——自我。让家长和孩子了解自己,成就自己。比如:路上偶遇自己的朋友,恰好朋友没有看到自己,针对这个事情不同的人不同感受。自我发展好的人会认为他可能没有看到我,下一次见到他,我和他打个招呼或者是问问他,当时忙着做什么而没有看到我;自我发展不好的人会认为自己没有做好,自己不受欢迎,自己没有朋友……。第三——情绪。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很简单,但是和情绪混合在一起,处理起来就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错误,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先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徐教授通俗语言解释:好比是石头砸到脚上,首先治疗脚伤,然后再去考虑“石头”的问题,比如:石头怎么来的,石头怎么砸到脚……。第四——行为。指导师面对案主问题的时候,并非只能够通过语言沟通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具体行为演示,解决具体困难。第五——关系。亲子、夫妻、同伴、陌生人关系……从关系互动当中能够了解并发展个体的联接能力,也能够从中挖掘来访者的优势和潜力,鼓励其成长。
期间,徐老师讲解了一个“孩子不去上学,谁之过?”的案例,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通过朋友介绍的一位家长,孩子小学二年级,在学校和老师发生冲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后,回到家受到爸爸妈妈的批评,结果一周之后,孩子不上学或者是被爸妈强行送到学校后,发脾气、闹情绪,开始产生了厌学状态。因为是通过微信的形式找到了我,我在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之后,建议家长先去理解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最近在学校具体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先让孩子释放压抑情绪和内心的不痛快,再讨论问题解决的办法,也需要带着孩子到我们中心,通过我们的实际观察去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更好处理问题。但是家长并没有采取我的意见,这是一昧焦虑,觉得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不上学很不可思议,甚至爸爸已经开始采用武力的办法解决……为这个孩子感觉惋惜,但他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因为厌学走进咨询室,这个时候家长大部分都是焦虑状态,掩盖了孩子的情绪,导致孩子问题也来越严重。
徐老师用幽默、通俗的语言,将自己在咨询过程中的技巧毫不吝啬地分享给我们,案例解决技巧娴熟灵活,我们收获知识和技能,在跟随专家学习的路上,也让我们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变得清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今后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成长之路,每个人还需要自上而下进行理论思考,自下而上进行案例反思,与专家学员多交流,相信在不久得将来,我们也会通过专业成长,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