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品如衣品,衣品见审美,字品见思维。
越是经过岁月的沉淀,越明白少则得多则惑。年少时穿着没有概念,一股脑的五彩缤纷,胜在青春。中年时则必须找准风格做好减法,形成你的样子。字品如是,从没有概念到追求骈散对仗文辞,过渡到章法框架立意,现在回到思考的原点,为什么写,写给谁看,解决什么问题。当然,距离纯粹的恍然大明白,还有很长的距离。
没想到谋生的手段靠文字,自以为的专业是理科生的逻辑加法科生的严谨,原本沾边的文科生的柔情是散文写得还不错。工作后一头扎进去,搞所谓的研究。初期很好,理论的知识加上实践的探索,总能找到几个研究的切口,提出一些观点得出一些结论,无非就是占了别人没空搞的便宜。以至于两三年后便对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产生了逆反,对业务的期待空前高涨。
以前有的是时间,知网浏览了上千篇,总能找到落脚点,拼凑和思考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也是加了很多的思考,不然无法高质量。但长期的拾人牙慧、脱离实际毕竟不长远。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也在于,很多时候研究了半天的问题其实别人早已解决不成问题,很多时候理想的状态只是空想在现实中毫无操作性,很多时候迎合的研究偏离了方向没有实践指导意义。所以必须回归一线。
然而我们现在依然要面临这样的问题,最严峻的,壁垒。要求和落实之间层层环节的壁垒,初衷和反馈之间层出不穷的壁垒。相互无法理解,只是你要的我给你不管你有没有用,我要的你给我,依然不管我有没有用。也不管为什么要。给,已经是莫大的恩惠。只有做没有做好,痕留得不少,都是划痕伤痕。
越来越意识到思考的重要,当年熟练背诵“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时候,完全想不到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这么快就来了。熟练背诵《有的人》的时候,完全想不到克服熵增的灵魂对抗如此之艰难。
我用语言与灵魂对话,与世界对话,与自己对话。我用文字谋生,用文字表达。不再是以数量计算。多少本厚重的刑法书也不及一本薄薄的《论犯罪与刑罚》。
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唯有不断地修炼,在字品中找到自己的真知灼见,思维宇宙。虽任重道远,但行之,与衣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