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又被老师留校啦?“”
“你这成绩这么差,以后怎么考大学?”
如果讨论在教育孩子中的遇到的那些坑,家长肯定有一箩筐子的吐槽。仿佛孩子就是上天送来的克星,要么习惯不好,要么脾气不好,要么成绩不好,反正总是有各种让自己感到头疼的地方。
孩子究竟该如何教育呢?父母是否应该一直焦虑?或者需要一直过度干涉呢?孩子的教育究竟有没有什么方法技巧呢?今天我们请来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大家们,从他们的理论出发,来看一看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
因为各位心理大家们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有些观点又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整合出3大点,根据这3点具体展开来研读心理学家们的观点。
第一、关键期教育
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三、孩子可以适度拉一拉
一、关键期教育
这个依据来自于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格赛尔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支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学习对个体的发展并不能起到决定的作用。我们可以把成熟比作内因,学习是外因。也就是说如果儿童没有到成熟的那个阶段,学习本身并不能够促进其发展。就像揠苗助长虽然是好心,但可能并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毕竟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把握儿童的关键期进行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超前学习。
那儿童的关键期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到18个月左右的时候,儿童会有非常强烈的模仿愿望和模仿行为,他们的词汇也会指数级暴增。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习第二语言,不如在这个时候多给孩子播放相关的音视频、或者直接把孩子带入到这种语言环境中。总之,给孩子一个沉浸其中的环境,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其次,0-3岁是运动关键期。其中0-6月是平衡感发展的关键期,7-10个月是学习爬行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立行走的关键期,18-36个月是抓、捏、握等手指精细动作的关键词。所以如果孩子在这些乱爬、乱挪步、乱抓东西、千万不要厌烦,不要刻意制止,甚至多给孩子提供这样的一些环境、一些玩具助力孩子这方面功能的发展。
除了格赛尔,皮亚杰的理论也支持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他认为在认知发展方面,2-4岁的儿童更多出现象征性符号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孩子会把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具体化。
在4-7岁,儿童开始关注事物的显著特征,而且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中心特别突出,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都会开始有小反叛,不太听话。
7-11岁的孩子具体化思维发展的比较成熟,抽象思维还刚刚开始发展。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的时候都需要更多的去提供直观的道具图像,因为他们还理解不了抽象的东西,可以尝试让学生多去动手做一些东西,增加他们的理解。家长也千万不要给孩子扔一本长篇巨著,要求孩子阅读,尽量是一些简单的、字数很少的课外书最好。也不要给孩子报那些一不小心就超前去到学习初中的奥数班。
而到了中学阶段,孩子的抽象思维就发展起来,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一些命题假设、逻辑推理之类的训练。
总而言之,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会有相应功能的关键期。千万不要受到那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影响。现在社会上各种超前的补习班,什么2岁学写字、3岁学算术、4岁学英语,看似好像成果满满,其实是在透支孩子,并没有太多的益处。毕竟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里马拉松,能够长久的保持进步才是真正的强者。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也不要逼迫他们去过度学习知识,应该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受益终身的任务。如果孩子在早期能够养成好的习惯,那么家长在后期也会少了很多的麻烦和烦恼。比如孩子上课开小差、孩子拖延做作业这些毛病可能都不会发生。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都是从源头解决,这样才能更高效。
同时在品德人格方面,埃里克森认为0-6岁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尽可能地要和孩子在一起,要多和孩子互动,多关注孩子,给予孩子爱和温暖,这样孩子就能够形成优秀的品格。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做好,后面可能也会出现很多头疼的问题。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已告诉我们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何况是孩子日夜生活的小家庭。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一个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孩子生活在一个相互影响的一个环境系统中,而家庭是这个环境系统最里面的一层,所以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其实也是相互受益的。
我曾经见过一个大二的女生,她每天标准的生物钟,任何事情只要决定就能一直坚持下去,定力非常的足,视野也很开阔,完全不像这个年纪的学生。直到有一次她谈及自己的爸妈,我才明白,原来他爸爸是个书法老师,每天早晨5点半准时起床练字,几十年来从未改变。想象一下,这样的家庭环境,即使父母没有对孩子说任何要坚持之类的话,孩子也会发展出很好的自律,因为家里有最好的榜样可以模仿。
很多家长经常会去吐槽自己的孩子这个毛病,那个毛病。这个时候,不妨反思一下,在你的家庭中,你们的习惯是什么样的?孩子是否是习得了家人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呢?之前一个宝妈跟我说,她现在正在拼命地努力精进,因为她想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不禁在内心给她竖起了大拇指。
其实除了布朗芬布伦纳,埃里克森等很多的心理学家都认可家庭环境这一点。所以在现在开始,不妨在你的家里营造一个更棒的家庭环境。
三、孩子可以适度拉一拉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适度,所以上文中的那些超前补习的行为还是被排斥的。
这个观点来源于前苏联的心理学界维果茨基。他提出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简单的来说就是儿童都在一个区域内,有一些目标在这个区域里,是孩子努力调一下就可以够得着的。所以这个时候家长或老师适度地拉一下,孩子的水平就上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教学一定要走在儿童发展水平的前面,就相当于有一根线,把儿童引着往前走。所以我们会看到学校里会有各种教学评估,来看一下哪一种教学方式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
那究竟该怎么去拉呢?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给孩子做一个“脚手架”。简单地来说,就是你可以尝试给孩子讲解一些全新的内容,然后去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逐渐去解决问题。等他们慢慢地自己可以解决了,就可以把这个支架撤掉啦。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自行车父母会着后面先帮忙扶着,等慢慢地孩子会了,父母就可以彻底放手啦。
除了实际帮助的脚手架之外,还可以语言上的支持和鼓励,给孩子打信心。或者尝试将目标给孩子分解,每一步完成之后都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反馈,让他们知道下个阶段自己该如何去做。总之,拉的方式还有很多,相信聪明的家长,一定会想出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成长。
说到这里,对于如何教育孩子,你是否知道的更多了一点呢?其实归结于一点就是尊重规律,营造环境,我们要从内心相信自己的孩子有向上向好的可能。当你慢慢这样想的时候,你也会渐渐这样去做,孩子最终就真的会变成这样。这也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每一个家长都拥有一个超棒的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