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与不接纳:面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我们一般是以道德为准则,用道德准则区分好坏对错。根据学生的行为将学生分为懒惰与勤劳、善良与虚伪、真诚与欺骗等等。值得思考的是?是否所有的扔垃圾都是不讲卫生?是否所有的不完成作业都是懒惰?是否所有的不愿意和老师问好都是不知感恩?传统的道德标准是以成人为中心,道德实际是引导人向上。可是,在实际教育中却成了评判和区分。T.E.T效能把所有行为分为可接纳与不可接纳。在可接纳范围又分为两个区,分别是无问题区、学生(他人有问题),在不可接纳范围又分为两个区,分别是老师有问题、双方有问题。根据不同的区间同时确定沟通的方式。可接纳与不可接纳具有弹性原则,因人而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接纳线。前段时间,我就在思考,在道德标准下我们是否还应该有其他尺度来促进学生发展。标准如果本身存在问题,又怎能起到作用。而那些标准之外的学生将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未来生活。我觉得用可接纳与不可接纳的角度去处理学生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读学生的伤害会减少很多。作为教师,一味想改变学生,甚至急于求成在短时间内去改变学生,对学生来说,改变对他来说是否是真的具有意义?
倾听:倾听对我来说不陌生,也是在平常教学中向学生反复强调如何倾听。我也得重新思考倾听,追寻倾听更深层次的意义。不需要任何时候都倾听,倾听与平常的听是有很大区别的。当自己的心理状态受堵,当自己的情绪还没来得及处理,是很难做到倾听的。倾听有时候并非是出于自愿,自己本身有抵触的话也很难做到倾听。因此,我对倾听的时机有了进一步理解。通过倾听,如果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心结所在,从而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
55387定律:这个定律我大概在以前的书上看过,别人怎样从自己那儿接收信息:55%通过非语言传递,38%通过非语意传递(主要是语音、音色、声调),7%通过语言内容。事实上,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语言内容,而接受信息最少的却是语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