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
P103—134
这是第四章的内容,通过正反合的实例讲积极聆听对师生沟通带来的影响,首先一点是,这样的沟通模式下,学生愿意开口了。可我还是觉得书中所给的沟通模式进行的太顺利了,即便用到积极聆听,这个模式应该还有一个前提,学生没有在老师这受过伤。其次,我昨天的困惑好像有了一点眉目了,现在可以抛弃我昨天“鸡肋文”的怀疑了。之前有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理论:天下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你的事,老天爷的事儿。积极聆听其实就是,先分清问题是属于谁的问题,学生自己的问题,教师的问题还是无问题区域,然后对应到行为框架里,最终给出不同的方案。学生的问题,教师只需要通过积极聆听让他的情绪流动,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要去为他的情绪命名;如果是属于无问题区域,那只需要根据积极聆听,先判断问题属于哪一范畴,然后给出相应的指导;如果属于教师问题,那教师首先要坦诚,明确表达出来自己是否舒服,愿意接受。这一方面,教师与自我的积极聆听,其实也很重要,因为不委屈的教师才能更加温和而坚定地面对学生。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积极聆听与评价之间的关系,听学生说问题时,比如当遇到两名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吵起来并且用语言攻击对方,而不再聚焦讨论的问题本身,老师的直觉反应是,这是不应该出现的,需要制止,然后会站在道德层面上,先打断讨论,然后评价某学生不应该语言攻击,然后讨论就终止了,包括问题的讨论。我的课堂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景,只不过学生都比较乖,看在我的面子上并没有让冲突在课堂上激化,我的处理就跟上面我的分析一样。但看完这部分内容,我再遇到时,我若是能想起来积极聆听,并且尝试去使用,这该是多么棒的一次实践,而且我不能妄想一次实践就能领会积极聆听的真正艺术之美的,这还需要我对谈话者表达的信息足够敏感,以及话语的使用,沟通的艺术,心理认知模式的了解。
2019.8.20
No. 6
P140—160
开启第五章内容,这部分主要是讲,当问题属于教师自己时,该如何应对。当教师的问题长期被忽视,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每天下班完会有很多负面感受,比如:疲惫,气馁,挫败,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还是很有实用性的。这里有两个新名词:你——信息;我——信息。遇到学生带来的问题时,我们习惯性用“你——信息”,要求或命令学生不应该怎么做,或应该怎么做;而“我——信息”则是三步曲:学生行为描述,带来什么影响,以及我的感受是什么。使用“我——信息”会让学生认为老师也是一个人,真实的人,也会生气或者开心,当面对这样的坦诚,学生会很体谅的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最后,“我——信息”加上积极聆听地转换使用,会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无阻碍。看着这些时,我想到了我之前与我们班孩子的一些面质情境,我的语言很可能对他们造成了伤害,可我不自知,反而认为自己已经坐到真诚,已经在尽力把伤害降到最小了,这种不自知的伤害其实更大。开学后,想要把“我——信息”与积极聆听用于与学生的沟通中,想亲眼见证这样的专业技巧给我喝和学生带来的变化。
2019.8.21
No. 7
P161—181
教师为什么会发怒?教师真的是因为愤怒而发火吗?这部分内容告诉我们并不是,愤怒只是教师的次要情绪,当愤怒时教师潜意识中为了保护自己使用“你——信息”,这种沟通方式往往会激化冲突;可当教师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我——信息”,追究生气的更深层原因,也就是主要感受时,改变才可能发生,但这往往也意味着,自我表露的危险,同时会发现可能需要改变的并不会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并且我们要去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信息”的价值才是珍贵的,也是最难的。
后一部分是,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以便老师通过改变教室环境,扩大无问题区域,增加教与学的时间。这一部分特别适合班主任看,对于教室空间的设计,我觉得这里我非常欣赏的一点是,设计的时候考虑儿童视角,物品的摆放要放在儿童能够的着的地方。
在看这些内容时,我突然有些激动,因为若是把这种沟通方式仅仅限制于师生沟通中,就太可惜了,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方式会带来什么变化吗?或者是对自己认知的改变?
20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