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是生命之源”,充足丰富的水资源,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前提,生命诞生于水,孕育于水,滋养于水,其成长亦离不开水。
水被比喻为母性、比作柔弱却不屈的力量,比作财富;水和山并称为一阴一阳,和山一起养育着一方生命,故有“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之称。
相对应,没有很多水,或者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那贫穷落后之地,故有穷山恶水之称。
穷山,好像也和水有关,但凡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山上一般都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只有水少的山,才会是一年四季光秃秃。偶尔夏天会不会冒绿,也要看老天的心情,心情不好,一年四季都是灰山,一片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所以,对于穷山僻壤来说,水更加的宝贵,珍稀,但凡有点都是宝,所以,穷山僻壤的人,绝对都舍不得说,那仅有的一点水,会是恶水。
因此,穷山僻壤无恶水!
【贰】
西北农村,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农民基本属于靠天吃饭。偶尔有一年雨水充足,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年成好,意味着有一个好收成;但好年成几年难遇,基本可以应俗话:十年九旱。
地里的用水只能认命靠天,但人畜用水却无法认命。西北地区的人畜用水史,如同人类社会发展史一样,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如下,为分阶段场景说明:
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清晨,第一声鸡叫,村里的男人们大都已经起床,窸窸窣窣一番整理,就扛着装备上路了。所谓装备,其实就是一个扁担,两只桶,另加一捆长长的带挂钩的井绳,和一把用细铁丝穿起来的铁瓢。
上路后,每个人都是大步赶路,从村子的四面八方往村里唯一的两口土井奔去,谁也不敢落后。因为第一个到的人,才可以打到最清的水,然后水慢慢浑浊,直到人在井上面没办法用井绳打满一桶水的时候,就必须要下井拿瓢舀水了。
于是,村民的井绳又有一个新的用法,先是一头绑在井边的大木桩上,没有木桩的那口土井就绑在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结伴而行的帮好后再让伙伴拉一把,没有结伴的只好就这样算完成;然后另一头系在腰里,再把桶和铁瓢绑在身上。接着,用双手撑着井边,再摸索着井两边挖井时留下的铁锹坑,一步一步的向下退,直到井底。然后,站在头顶只有一圈天的井底,拿起铁瓢,一勺一勺的往桶子里舀水,直到舀满一桶已经是泥水的井水。
如果是结伴打水,每舀满一桶,就会让留在井边的人拉上去,倒在桶里,然后再把空桶放下来,继续舀,直到舀够。
上来的时候,如果有伴的还好,直接放空绳下来在身上绑好,然后再顺着井沿攀上去。但如果是正好落单,那上来真的是胆大的要命,井绳的钩子挂在水桶的提手上,身上不再绑绳子,只好就那样徒手攀到井口(当然也有个别胆小的,很保险的带两捆井绳的,上来的时候还是绑绳子,但大多数村民都胆大---现在想起,真的是一身冷汗)。
那个时候,就这么每天大清早抢到的两桶水,要满足家里一天的人畜用水。打到清水还可以直接用,如果是浑浊的水,光澄清就要等半天,然后,极尽循环使用,洗菜的水留下来继续洗碗,洗碗的水用来喂猪喂鸡;洗完衣服的水不能倒掉,澄清后的还可以用来洗脚,浑浊的就拿过去浇菜浇花......
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这却都是事实。好在社会在逐渐进步,村民们用水条件也在逐渐改善。
时间:上世纪90年代
90年代,西部大开发前夕,政府联合一些企业,在西部开始了一项惠民工程,好像叫“201项目”,具体就是在西部干旱地区,提供补贴,象征性的收村民一些费用(在当时好像也要几百块,其实也不少了),然后由政府发水泥,派技术人员,协助村民挖可以存储水的水窖。
那个时候的水窖,主要是用于存储天然雨水和雪融化后的水。在雨季储存足量的水,以保在旱季的时候,能够有基本的日常用水。
当时,每一家都打了水窖,有的人家富裕一些,就打了两口。打了两口水窖的人家,每次和别人说话,总是喜欢把这个事情讲出来,而且还是大声吆喝,很有炫耀之嫌。不过确实,两口水窖的人家,可以种更多的蔬菜,果园也隔三差五的喷水,感觉好有财富的样子。
这个时候的用水,只能说有水了,但质量却无法保障,但这段时期也维持了很久很久。
时间:20世纪初期
2000年之后,国家全面号召西部大开发,资源等也向西部倾斜,村民们也陆陆续续的走出去,到外面打工,慢慢的赚了钱回来,同时,也见识到了更多便利的现代化工具。
当时有一家人,不知从哪里学来的,用专业的钻井工具,打了几口深井,水质清凉还带着微甜;然后他头脑灵泛的,就开始卖水,特别大的一桶水,好像要几十块钱的样子。
那时候的农村,一是三轮车基本代替原始的拉车工具,村民们拉水也有了硬件支持,二是村民手头都比原来宽裕了,所以大家都愿意买井水。井水用来解决人的吃喝用度,原来的水窖雨水用来牲畜和其他生活用水。
从这时起,直到之后的几年内,村民们饮用水,一直是这种活井水,用水质量又有了一定的提升。
时间:2010年前后
2010年前后,国家将之前争论很久的“引洮工程”正式启动。洮河,发源于青海,是黄河上游的第二大支流,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水量充沛。
“引洮工程”的启动,让安静的村庄躁动了很久,人们带着不敢相信的欣喜,全力以赴着配合和支持的政府的各种要求,引洮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占用村民土地、砍伐村民树木的各种事情,都被村民热火朝天的义务处理了。
终于,在雷声大,雨点小,到雨点逐渐大,到终于大雨的整个过程结束后,所有的村民家里,都装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自来水。
自来水龙头直接装在院子里,然后洗衣机等设备也终于可以放肆使用,有的人家甚至盖起了和城里一样的抽水马桶厕所。
农村看起来,一片现代化的欣欣向荣。
但,有一个事实却更加令人觉得情绪低落:水有了,人没了。
【叁】
一个原来人丁兴旺的村落,炊烟袅袅,孩子满村疯跑疯玩,爸妈扯着嗓门喊回家吃饭,村民们相互可以对秧歌的村子,现在,却是人烟稀少,站在主干道上,半天都难得遇到一个人走过来。整个村子,只剩下稀疏的老人,以及个别父母在外打工,但还没条件带到城里读书的孩子。
村里的年轻人,考上大学的,要不在外地(外省),要不回乡后考了教师、信用社、乡镇干部、公务员等,就算工作在乡下,却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再加上现在条件好了,基本有工作的都买了车,所以,下班直接开车回城。当然,他们的父母孩子,也已经接到城里了。
没考上大学的,大多去外地打工,干的好的,也在城里买了房,小两口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在县城,接送孩子上学。
所以,留下来的,要不就是实在没有一技之长,只能种地的个别年轻人,要不就是走不出去的老人,以及部分父母外出打工却没有条件在城里买房,没条件带他们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肆】
闭上眼睛,突然很怀念那晚霞漫天,泥土飞扬,小伙伴绕着场子追逐嬉戏,捉迷藏,大人们聚在某一村民家里神侃吹牛,大声笑。感觉那时候的村子,充满着人气,有着遗世独立的风采,宁静、恬然又古朴。
尽管那时候,一天只能用两桶水的日子,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有情、有爱、有欢乐,就算穷山僻壤,就算用水不方便,那里也是村民的人间桃园!
【说明】文章使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