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从同事关系看一所学校的今天和未来
各位朋友,大家好。
《佐藤学的革命》这个题目是来自佐藤学先生在大陆最畅销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从书题来看,我们便可以明白,佐藤学先生对于当下教育现状存有变革之心,那么,他所期待的革命又是怎样的呢?又和我们今天的话题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今天我要讲的主要内容了。
其实,这些天,我们一直在探讨着佐藤学的革命。现在,我们整理一下相关的逻辑。
首先,佐藤学先生认为当下的教育过于强调教师或者学生的地位,出现了伪主体性和主体性神话。
其次,佐藤学先生认为教育的变革不应该自上而下,期待从政府开始改变。而是应该自下而上,从教室的改变逐步影响教育的整体转变。
第三,教室发展的方向是文化,是一种师生平等,彼此信任,共同朝向知识的探索的文化。佐藤学先生管它叫润泽。
最四,润泽的文化的发展基础来自于活动的,反思的,综合的学习型课程。只有这样的课程才具有创造性,才能让教师和孩子围绕着知识共同发展,共同探索,让学习真正成为中心。
好,话说到此,一个问题出现。谁来制作这样的课程。佐藤学先生回答:学校。继续追问,那是什么样的学校?佐藤学先生答:一所具有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关于学习共同体,佐藤学先生给出了这样的概念:所渭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分析以下,学习共同体是怎样建成的?讨论这个问题对于新老师和准老师来说有两种价值。其一,你可以了解自己如何成为学习共同体需要的那种老师。其二,你可以借助这个问题的分析了解,判断你所接触的学校拥有怎样的未来。
我们首先从一个所有老师都很熟悉的现象—公开课开始谈起。
在所有学校,公开课都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开课,老师们相互探讨,交流彼此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但据我所知,今天的中国大多数学校的公开课已经成为一种形式,而失去了教学研究的本质。
原因在哪里?我大致截选一段曾多次遇见的公开课结束以后的教学交流场景:
A(授课教师):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事,今天我上的这节课名叫《XXX》,是某某版本某某单元的内容。我设计这节课的理由有以下三条:1.符合儿童认知条件………以上是我对于本课设计的一些看法。欢迎指正。
B(听课老师):谢谢A老师的精彩授课,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我的学习体会.1.这节课的设计符合课改精神,体现了学生学习自主……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某某环节显得过于仓促,某个孩子的发言没有及时反馈….
C,D……
E(教学领导):感谢某某老师,感谢各位点评。关于今天这节课,我有几点总结……
这样的场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就我而言,曾无数次亲身经历。那么,这样的交流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是不是第一印象感觉过于套话,不够真实。
佐藤学曾经提到一个判断教学交流是否有效的依据,他说:在课后交流中,如果运用太多不具体的语言,说明讨论停留在某些空洞,机械的层面,缺少对于学习过程,教学安排的理解和关注。
这样的交流之所以出现,其根本不在于参与交流的老师的水平,而在于心态。大家借助于这些形而上的词语,避开对于实质问题的关注,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很安全,也都不会被卷入到真实的思考之中。通常,这样的会议一旦停止,所有人都马上结束刚才的话语,开始讨论教学以外的事情了。一切都快速地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当一所学校频繁出现这样的交流场景的话,很显然,大家的教学和生活已经严重脱离了。用我在前面讲座中提到的美国教育学家帕克.帕尔默的话来说:人已经被撕裂成两半,生活和工作成为分离的两片,人因此而麻木,简单。
在佐藤学的研究中,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敞开自己的教室,用最真实的以免来进行教学,也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和他人一起交流,讨论。因为,教学本身是一种生活的实践,而不是艺术品的创作。前者允许一次次地修正,而后者当作品完成,一切评价都将交给他人。
所以,佐藤学关于如何建立一个优秀的学习共同体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打破沉默,不再封闭。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年轻老师来说,尤其重要。如果细化一下,可以形成以下两条建议:
1.让讲台上的自己和生活中的自己成为一体。避开那些故意做作的姿态,语音,技巧,把自己真实的个性投入到教学中去。
2.避开空洞无味的词语,以最细节,最具体的问题和他人交流,并努力呈现自己最真实哪怕是幼稚的思考。
倘若你能就以上两点进行实践。那么,恭喜你,你必然以你的自身影响你的周围,逐渐遭遇一批和你尺码相同的人,开始向成为优秀的学习共同体的第二个阶段进发。
一个优秀的学习共同体和所有的团队一样,必然要拥有一个核心的任务。这个核心任务一定是能够显示共同体的每个成员的价值。
在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的最后一章-学校改革的挑战中,佐藤学先生举出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综合性课程需要的团队的创造力量。事实上,在如今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逐步强调课程融合的时候,很多的课程是无法再像从前一样靠一个人独自完成的。
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其一.凡尔纳有一本小说《海底两万里》,在从前,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教这本书呢?带领孩子一起读一读,做做读书笔记,讨论下人物,线索,也就结束了。但我认识的一位语文老师,在汇聚了一个共同体之后,引入了对于地图的探索,研究航线和洋流,引入了潜艇浮力的内部结构的教学,引入了海洋生物的学习……这样一来,这本书顿时成了一个宝库,数学老师,科学老师,计算机老师等各学科的老师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这个课程之中,大家开开心心地围绕这本书做了近一个月,在孩子收获探索乐趣的同时,每个人也对其他学科,对自己的学科有了新的理解。
再说第二个例子。我的朋友常丽华老师在几年之前做了一个诗歌的课程,叫《农历的天空下》。这个课程极富创意,它以中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把中国古代的诗歌作为每天诵读理解的文本资源,再引入国画,民乐等元素,形成了一个极有魅力的语文阅读课程。但这一两年,这个课程也在变化之中,诗歌诵读逐渐和草木染,和自然笔记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践牵扯到一起,在兼顾精神修养层面的熏陶之后,也开始了和科学,和生活的连接。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佐藤学的主张,一个优秀的学习共同体必然围绕着课程核心,大家相互开放,彼此倾听,为一个生活化的课程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提供自己的生活经历,最终使这个课程具有创造性。
这就是建立一个优秀的学习共同体的第二个必要条件,拥有一个核心任务,形成对话机制,为共同的发展愿景而努力。
从这个条件,我们同样可以推论到对于个人的要求,给大家以下一条极为重要的建议:1.勇敢地摆脱自身学科的拘束,朝向生活,试着去创造和自己生活,和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反思性,活动性课程。2.学会倾听他人,其他学科对于生活问题的理解,加以引入,借鉴,强调在对话中创造。
好,以上是佐藤学先生对于建立学习共同体的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不再沉默,打开自己。第二个是拥有共同愿景。结合这两条,大家可以去判断一个优秀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从而为自己的学校或者期待加入的学校有一个理性的观察角度。
另外,为了帮助大家的发展,我们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发展自身,汇聚和融入优秀的团队之中,这是最切实际的拯救之道。
好,今天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