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有一个著名的情节叫“智取生辰纲”,说的是吴用他们几个人用计,把杨志押运的十万贯生辰纲(北京大名府梁中书给老丈人的生日礼物)劫走的故事。近日重读《水浒传》,发现“智取生辰纲”其实并不明智。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智取生辰纲的过程是这样的——
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扮作7个贩枣子的客商,与杨志他们(一行15人,其中包括杨志、谢都管、2个虞侯、11个挑担子的军汉)在黄泥岗偶遇,这时候正是大夏天的中午,十分炎热,所谓“直教石虎喘无休,便是铁人须汗落”。
在这么热的天气里,白日鼠白胜扮作一个卖酒的,挑着两桶酒来卖。众军汉都想买酒喝,杨志不许,怕有蒙汗药。这时候晁盖他们7个人先买了一桶喝完了,在付钱的时候,7个人说“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说着刘唐就去另一桶里舀了半瓢吃,白胜去追刘唐,吴用又拿了瓢去舀了一瓢酒(其实蒙汗药就在这个瓢里),白胜赶快返回来夺过吴用的瓢,把酒倒回桶里。
这时候杨志看吴用他们喝酒没事,尤其是剩下的一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所以同意军汉们凑钱买了剩下的一桶酒(当然在买的过程中,白胜还要装作不想卖的样子,因为开始被怀疑有蒙汗药),最后都被麻翻了,晁盖他们轻轻松松就把生辰纲劫走了。
表面上看来,这个计策简直完美,一环扣一环,第二桶酒刘唐舀半瓢、吴用又舀一瓢,这是一举两得,既让杨志看到喝了半瓢没事儿,又把蒙汗药下在里面了。你认为没事儿的证据,偏偏就是让酒有事的行动,妙啊!
但细细想来,这个计策有两个重大问题。
一是过于精细。可谓环环相扣。但过于精细就容易出问题。如果杨志他们过了黄泥岗再歇呢(杨志本来也是这么想的)?如果他们不怀疑蒙汗药,一开始就买酒喝呢(这时候酒里还没有蒙汗药)?如果在晁盖他们吃第一桶的过程中,杨志他们买酒喝呢?如果放蒙汗药的时候被杨志发现了端倪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点儿小问题,吴用“智取”的计策就会失败。
当然,即使“智取”失败了也没事儿,吴用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说“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暗夺”失败了,还可以“明抢”,凭借晁盖、公孙胜、刘唐和阮氏三雄的武力,打败杨志他们15个人不成问题。
所以,计策太过精细还不算最大的问题。吴用“智取生辰纲”最大的问题是暴露了身份。杨志他们被麻翻后,书中写的是“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的”。也就是这15个人都知道是7个贩枣子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尤其是刘唐相貌还比较醒目(“鬓边老大一搭朱砂记”)。晁盖他们也没杀人灭口(显示出了盗亦有道,但也留下了隐患)。
后来谢都管他们到官府报告,全天下都知道是7个贩枣子的和1个卖酒的劫走了生辰纲,闹得沸沸扬扬。而晁盖他们7个在智取生辰纲前,扮作贩枣子的客商,还在安乐村的王家客店歇宿。这么大的目标,一个赌徒何清就识破了他们。白胜很快就被官府捉了。要不是宋江、朱仝、雷横他们“私放”,晁盖他们也难免落网的命运。
所以,吴用的计策精巧固然精巧至极,但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战术上精益求精,战略上一败涂地。还不如几个人蒙上面,直接把生辰纲劫走呢!
《水浒传》中,生辰纲两次被劫,第1次是杨志押运这次的一年前,那次劫走生辰纲书中没有细说,但是过了1年,官府还不知道是谁劫走的。而吴用他们这次“智取生辰纲”,没几天白胜就被捉了。吴用的计策明显比不上那拨人。
吴用在《水浒传》中号称“加亮”,意思是比诸葛亮还厉害。但吴用更多的是在细节上设计,对大局、对战略缺乏考虑,比27岁就提出《隆重对》(蜀汉的战略蓝图)的诸葛亮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