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下回乌鲁木齐的飞机便接到妈妈的电话,说爷爷煮好了一锅羊肉等我去吃,想到我就口水直流,回家放下行李便去了爷爷家。奶奶用大汤勺盛出几块肥妹鲜嫩的羊肉,又舀进几勺肉汤,浓稠的肉汤刚好漫过羊肉和羊骨,羊脂煮化形成的金色的油花浮在汤上,浓香扑鼻,和所有新疆绵羊肉一样,无论闻起来还是吃起来都没有膻味。拿起一块,先吃肉,后啃骨,吃肉要用手蘸盐,然后再抹在肉上,一口吃下,满嘴流油,但肥而不腻,更不塞牙。
大口吃肉,大口喝汤,这就是新疆的羊肉汤。
全国各地的羊肉汤品种繁多,做法各不相同。刚才我所说的是最简易的新疆羊肉汤。在青岛上学后,吃了山东的羊汤,就和新疆的羊肉汤大不一样。
山东的羊汤呢,强调一个“汤”字,营养和味道都在汤里,汤的好坏决定整体的口感。山东的羊汤非常鲜美,用上好的羊骨高压熬制,骨胶原等营养物质充分进入汤里,所以汤是浓稠的白色,营养价值可以想象。上面再均匀地撒着白绿相间的葱花,用白色的瓷勺从汤底一舀,嫩滑的羊肉在浓汤中如出水芙蓉一般,剔透到让你直咽口水。一口汤,一片肉,就着小菜和山东烧饼,送进嘴里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考研冲刺的那段时间,一日晚上,本是大家在自己教室吃饭的时间,而我们仍在埋头复习,不觉从教室后方传来陌生而熟悉的羊肉的味道,清香扑鼻,大家纷纷转头寻找味源,原来是我的同桌在后排喝羊汤。大家都凑上去眼见为实,询问是哪里买的羊汤,原来是学校前门新来了一个买羊汤的摊位。卖羊汤的是个老大娘,羊杂汤六元一碗,羊汤冲蛋两元一碗,火烧一元一个。这羊汤冲蛋我还是第一次见。大娘先在一只碗里打好鸡蛋,然后从一直坐在煤炉上的大铝锅里舀出一碗羊汤浇在蛋上,蛋液瞬间就变成了蛋花,实在鲜浓味美,由于撒了胡椒面的缘故,味道更是与众不同。因是北方寒冷的冬日,大娘在打开沸腾的铝锅盖瞬间,白色的水雾升腾而起,裹住了整个摊位,站在一旁垂涎欲滴的我如置身仙境,也是一道风景。每天我都会买一碗,吃完饭,再喝碗羊汤,考研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从此,每天晚饭饭点,都能在教室里闻到羊汤的味道,我也因此更加爱上了山东羊汤。所以现在,想到山东的羊汤,就让我想起考验冲刺的那段紧张和充实的时光。
新疆人爱吃羊肉,是宗教、地域、农牧业等原因,我也探不清个究竟。羊肉是热性的食物,南北疆人民在寒冷的冬季食用羊肉,有御寒的功能。新疆人煮羊肉呢,主要是为了吃羊肉,汤倒成了其次。一般一锅肉汤煮好后,先把所有肉块盛出,撒上皮芽子(新疆土话,洋葱的意思)上桌。大块大块的骨肉相连的羊肉,骨髓是实在的,筋条是实在的,脂肪是实在的,吃起来那叫一个爽,吃干净羊骨上的肉,还可以吸食羊骨里的骨髓,实实在在的营养美味。几个小时小火熬制的羊肉汤呈金黄色的,里面加了黄萝卜和胡萝卜,荤素平衡,肉、汤合一,回味无穷。馕、老虎菜则是品尝新疆羊肉汤的最佳搭档。
我家做羊肉汤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爷爷奶奶做羊肉汤很简单,不放任何配料,也不放萝卜,直接慢炖,在慢炖过程中要用勺撇去浮起的“血沫子”(一般煮羊肉火锅时也会产生的一层漂浮物,不宜食)就可以了,这样的肉味更加醇厚,肉汤更加鲜美。注重食品健康的他们只选择天然无公害的草原绵羊。而爸爸妈妈呢,制作程序相比就复杂些了:坐上约一锅水,填上半锅肉,先大火煮,再小火慢炖,用纱布包十几粒花椒并用棉线捆起来丢入汤中一起煮,再加几片姜,提味,待肉六成熟后放入黄萝卜和胡萝卜继续煮,出锅时撒上些切成条的洋葱,就可以上桌啦!
要是去乌鲁木齐城郊的农家乐品尝羊肉汤,就又不一样了,骨头,更大,羊肉,更肥,一句话:吃起来更加过瘾。
中华美食如同其文化博大精深,羊肉汤则更是“万千风情”,各有其韵味。走遍中国,尝遍各地的羊肉,品过各家的羊肉汤,恐怕也评不出个最满意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