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柳桮棬之喻
告子曰:“性,犹杞(qǐ)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bēi quān)。”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bēi quān)乎? 将戕(qiāng)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像杞柳,义就像杯盘;以人性去实现仁义,就像以杞柳去做成杯盘。” 孟子说:“你能顺着杞柳的本性去做成杯盘呢,还是要妨害它的本性去做成杯盘?如果要妨害杞柳的本性去做成杯盘,那么也要妨害人性去实现仁义吗?带领天下人去毁损仁义的,一定是你的这种说法啊!”
告子认为人性像红皮柳一样,而义像什么呢?像木头做的杯子和盘子一样,那个棬可以理解成为盘子。因为在告子看来,人性本身并不可用,人性要想能够变成一个有用的东西,要合乎义,能够去做一些事,那你就得变成容器。所以你要把那些随风飘摆的杞柳,改造成杯和盘。 那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如果你希望让这些人能够做仁义这样的事情,就好像我们要把柳树改造成桮棬一样的过程,这里边暗含了告子的一个观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是不可用的,所以需要把人性进行大幅度地改造。你想从一棵树,变成一个杯子和一个盘子,需要下多大的功夫。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孟子说你能够顺着杞柳的本性,就做成杯子和盘子吗?“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戕贼就是残害,你要拿锯子、拿刨子把它切成片,你要戕害这个杞柳的本性,然后才能够做成杯盘。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按照你的这个比喻,假如你要想把杞柳改造成杯盘,那你必须得把他们本性去除,然后又割它、又刨它、又砍它。那如果你要让人做仁义,难道不是要戕贼于人的本性吗?你要把人做这样大幅度的改造吗?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这句话说得很重,意思是如果带领天下的人去毁损仁义,一定是你这句话起到的作用。 为什么孟子对于告子所说的这个东西这么反感呢?就在于孟子跟告子的本质区分,告子认为我们需要对人的天性进行不断地加工和塑造,而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本身就是好的,人性本善。 所以既然人的天性本身就是好的,那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坏人呢?是因为这些人没有认识、顺应和扩充自己的天性。如果你能够找到自己的天性所在,你能够回归本真和自然,这是一件非常舒适、非常美好、非常愉快的事情。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
告子曰:“性犹湍(tuān)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像湍急的水,在东边的(堤坝)开个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开个缺口就向西流。人性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分,就像水没有向东与向西的区分。” 孟子说:“水确实没有向东与向西的区分,难道也没有向上与向下的区分吗?人性对于善,就像水对于向下流。人性没有不(趋)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现在,用手击水让它飞溅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用戽斗抽水,让它倒流,可以引到山上去。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这是形势造成的。人,是可以让他去做不善的事,这人性的状况也是像这样的。”
告子说像流水,就是非常湍急的流水。湍急的流水流过来了以后呢,你往东边挖一个口,它就往东边走了,你往西边挖一个口,它就往西走了。所以人性没有善与不善,就好像水不分东西一样,就是周围的环境引导你朝东就朝东,引导你朝西就朝西,是后天的环境决定的,根本不是人性决定的。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就是水确实不分东西,朝东也行朝西也行。但是水难道不分上下吗?你见过水朝上流吗?“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这是名言。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人性的善就好像水要往下流一样的。“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如果说人性本善,如水之就下,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坏人存在?孟子认为有那么多坏人存在是因为有的人搏而跃之,有的人激而行之,这些人都在逆了水性朝山上走。“其势则然也”,是形势所迫。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人能够做那些不善的事、能够做那些恶事,跟流水是一个道理。所以孟子用上下的比喻,来打破了告子关于东西的比喻。孟子始终坚信人性本善。
生之谓性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译文:告子说:“生来具有的,叫做本性。”孟子说:“生来具有的叫做本性,就像白的东西都叫做白吗?”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白羽毛的白,就像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像白玉的白吗?”告子说:“是的。”孟子说:“那么,狗的本性就像牛的本性,牛的本性就像人的本性吗?”
食色性也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zhǎng)而我长(zhǎng)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 且谓长者义乎? 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shì)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译文: 告子说:“食欲与性欲是人的本性。仁是发自内在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发自内在的。” 孟子说:“凭什么说仁是发自内在而义是外因引起的?” 告子说:“他年长我便尊敬他,不是我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就如一样东西是白的,我就认为它白,这是由于它的白显露在外,所以说是外因引起的。” 孟子说:“与白马不同的白,与白人的白则没有区别;但不知道对老马的尊敬,与对长者的尊敬也没有区别吗?再说,义是在于长者呢,还是在于尊敬长者的人呢?” 告子说:“是我的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我就不爱他,这是因我高兴这样的,所以说仁是发自内在的。尊敬楚国人中的长者,也尊敬我自家的长者,这是因为长者的关系所致,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 孟子说:“爱吃秦国人做的烤肉与爱吃自己做的烧肉,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其他事物也存在这种情况,那么,爱吃烤肉(的食欲)也是外因引起的吗?”
食色性也,这话不是孟子说的,这话是告子说的,是被孟子批判的对象。
“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告子认为说,喜欢吃好吃的、喜欢美色,这是一个人的本性。人是内在的,你说你有仁义,是你的内在体验,你内在觉得你有仁心,这就是有了,“非外也”,这个不是外在的表现。义是外也,非内也,义是从外部能够看得到的,是外因引起的。意思就是人的仁是发自内在的,而义是外因引起的,非内也,不是从内部发生的。
孟子认为说,你上哪儿找这个义很重要。因为长者身上有这个义的特质,还是因为这个尊敬别人的人身上有这个义的特质?如果你认为长者和白一样,是可以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的话,那么虽然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看起来没有区别,都是白,但是长这个概念,却不能够从马的类比直接推广到人。马也有年长的,但马对于年长的马没有尊敬,而人对于年长的人却是有尊敬的,这个长的概念为什么不能够平移呢?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这个告子接着讲,对我的弟弟,我就会很爱他,秦人之弟我就不爱。那时候齐鲁大地上的这些人,都不太喜欢秦国人,总跟秦国人打仗。所以说,秦人之弟我就不爱。“是以我为悦者也”,因为我高兴这样,我喜欢我的弟弟,所以我见到我弟弟我就开心,见到秦人的弟弟,说不定还跟他打仗。“故谓之内”,我喜欢一个人或者不喜欢一个人,是我内在的感受,所以这是人在内的一个表现。 “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一个楚人的老人家,到咱们这儿来了,我对他表示尊敬;我们这儿的老人家年纪长,我也对他表示尊敬。这是因为他们年纪大,所以才这样做,“故谓之外也”。
告子逻辑是比较混乱的,他举的这两个例子都是典型的机械类比。但这两个类比呢,不太有道理。第一个类比是说,我爱我的弟弟,我不爱秦人的弟弟,那是因为我自己内心爱或者不爱。第二个类比是说,来了一个楚人的老人家,我得尊敬他,我自己的老人家,我也得尊敬他。那是因为他们本身就老,所以你不得不尊敬他。
孟子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陕西人烤肉那时候估计就有名,你今天到西安去,晚上出去吃饭经常吃烤肉,他说你喜欢吃秦人的烤肉。和喜欢吃咱们自己的烤肉有区别吗?其实都喜欢吃。“夫物则亦有然者”,这个是没有区别的,其他的事物都存在这样的情况。“然则耆炙亦有外与?”吃烤肉的这个欲望,难道也是外在引起的吗?孟子就质疑告子说,难道因为这是烤肉,所以你就喜欢?
告子的这个论断讲不通,他始终想把仁和义区分开,认为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需要有外在的一个固定的标准。
实际上,你喜欢尊敬一个长者,也是你发自内心的感受,就好像你喜欢吃秦国的烤肉,喜欢吃鲁国的烤肉,也都是出自你内心的这种感受而已。对于孟子来讲,这些东西都是发乎内的,他不是因为外在有一个必定的要素,才会导致这样的。
所以,这是告子和孟子关于仁和义的内外之分的辩论。告子始终想坚持的,就是他不承认人有一个本善的天性。人长吾长或者幼吾幼,不是因为我内心当中有恻隐之心。告子认为,长吾长是因为有一个东西叫作长,外在规定了它叫长,所以谁来都会长;幼吾幼是因为他幼,所以你一定会这样做。他认为是外在的环境导致一个人出现了仁义的行为。
但是在孟子看来,这些东西都是发乎内心。就是你内心当中有这种感受,就好像你喜欢吃烤肉,你绝对不会分这是秦国的烤肉还是本国的烤肉,只要喜欢吃你就都会吃,所以这个还是人性本善的一个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