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99,4-2-5,公孙丑章句下2-5》
今天是丙申年戊戌月丙子日,九月廿一,2016年10月21日星期五。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一,故将大有为之君:这句可以针对任何一个人,并不一定只能针对齐宣王。比如说,可以问问自己:我是真的对自己抱有"成为一个大有为之人"这样的期望吗?
如果不是,则自甘堕落之徒,必自侮而后人必侮之。自己作贱自己在先,人们也会视你为猪狗草芥。哪怕是身残,但凡志坚者,世人必尊之敬之,爱之护之;既使身强如牛,只要辍志,世人必厌之恶之,贱之啐之。
如果是,那就要对照着孟子的话检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了:第一,有没有"有所不召之臣"呢?第二,如果有,做没做到"欲有谋焉,则就之"呢?如果做不到上述两点,那么,对自己所寄的期望必然落空,因为孟子老师说了:"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二,什么叫"不召之臣"呢?
所谓不召之臣,就是要自己亲自跑过去向他请教的导师,用现在话说就是老师。还不能是你出了钱,召他到你家上课的家庭教师。
那为什么又叫"臣"呢?单独而论,这是指社会地位。"不召之臣"合而论之,指的是社会地位低于你的贤才大德之人。
比如说第一第二代创业家,乃至于现在的富二代,对应的政治世家也一样。对于这些已经有了崇高的社会地位的人而言,这事儿更是紧急且重要议题了。你是有钱有地位,这不算什么,算数的是:你有"不召之臣"吗?
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对这个学生的见识胸襟也是一个挑战。剃头挑子不能一头热。
又比如说,我们似乎有这样一个思维惯性,即,似乎习惯了师父来了听课。这就大不如深圳的何师兄了,我看到的,是他千里迢迢赶到师父那儿求道。这样的觉悟差距,可是一个天一个地。
换言之,学习是自已的事,不是老师的事。自古以来,怀道可以自怡而不仕,又可以非其类则不教,非有诚亦不教,自古就有这样的师道传统。黄石老人把鞋丢下桥,张良跑下去捡上来,再恭恭敬敬给穿上,没这份诚意,黄老授你《太公兵法》?
有人以为交了钱,付了学费就是主子了,怀有这种心态之人,不仅浅薄而且很可笑。说实话,谁稀罕你那臭钱呢,搅屎棍子既使是红木做的,只要甘当搅屎棍子,谁爱稀罕谁稀罕去。
三,不学无成,学必有师。
1,过去,上学叫求学,问诊叫求医。这"求"字里面有一个心理能量的问题,一个"求"字,未学而心已恭,未诊而意已诚。
如果连这样一个心理能量都提不起来,那就只能困在不情不愿、将信将疑的负能量堆儿里了。
所谓"医未死之人,药不死之病",对于心意已入魔道者,只有待死就亡一途而已。
2,中医还有一个传统:不收死人的钱。那些在求学求医求道上算计钱的人,想省钱甚至不花钱,能蹭课就蹭课的,从中医角度上说,那是把自己当成死人了。这种要钱不要命的人,实乃贱无可贱之命,活着已属侥幸,想成为大有为之人,则是纯粹妄想而已。
自古有言:"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张良没钱,失意落魄的文青一枚,但他愿意跑上跑下,这份诚意也是能量。
3,自古还有一句话:"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意思是说,以师待贤者可以成就王道大业;以友乐道者则差了一口气儿,只能成一世而亡的霸业;无师友之识,但尚有自知之明、尚存不敢之心的人,还能过个中产的小日子;无师友之心,又觉得自己很牛的人、刚愎自用的人,则是自取灾祸,自取灭亡。
4,从实践角度论,拜师必要下一番必要的功课不可,万不能省略。不是任何有点本事的都能拜。什么道理呢?明师难求。有名的,可能他的本事在扬名上,不在道上,所以名师不见得就是明师。而那些既无名又无明的渣子,误人子弟反而沾沾自喜者,这种人,喊一嗓子,应者云集。不幸拜一个阿猫阿狗自恋自许的人为师,你也只能沦为渣子。这是你自找的命,不能怨社会。
5,"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常以"莫将容易得,反作等闲看"作为警句,以此警示自己珍惜师父的每一句教诲。对于我而言,常常是师父的一句话,就能哗啦啦推倒心中的一堵墙,眼界亦随之豁然一开。这是人师才能有的效果。
四,师道庄严,以道自重。
学问可以变现为钱和富贵,但不值当这么做。孟子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做黄石老人,必待有诚意的张良,才肯授教;孟子,只肯教有觉悟的齐宣王,不肯做没觉悟之王的老师。就算你出大价钱供养,也不肯。这跟钱没关系,孟子又不是跟钱有仇,但这份庄严师道,自有深意。对于那些有诚意没觉悟的人而言,这就跟有想法没立志的人一样。玩票的,不是当真的。
生命能量何其珍贵,岂能游戏人间暴殄天物!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