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卡夫卡在《致菲丽斯》的信中曾说:我经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
高尔基说过: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息相通的人。
那么,读过一本好书,就是交了一个最好的朋友。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卡夫卡的《我是一只杂交动物》。千万别担心,这个朋友和以往我们认知中那些大部头厚重复杂的朋友不一样,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来自一套《可可爱爱的世界名著》口袋书中的一本。
1.作品简介
这套书是小开本,十岁的儿子拿在手里,大小恰好,盈盈可握。
打开扉页,就看到作者、企划、绘者以及译者的介绍,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立刻充满敬意。
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这个一脸忧郁的中年怪叔叔,他作品的奥秘在于让你忍不住一读再读,他的小说,甚至都没有结局,这反而给了读者无穷的乐趣。尤其对于10岁+的孩子恰好满足了他们想象力无穷飞扬的特点。
要介绍这本小书,有一个人物绕不过去,那就是日本绘本大师吉竹伸介。
他的绘本全世界闻名,这是孩子自己选出的神级大师,12万小读者票选TOP作家,他是获奖专业户,荣获全世界大大小小奖项达45项之多,属于顶流插画家,其作品畅销百万,在创作时善于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以孩子的心灵感受生活。
翻译者有两位,一位是李文俊,一位是冷杉。李文俊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中古翻译协会副会长,获得“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冷杉是中国资深翻译家,文艺学者,出版译著超过百部,文风老道,语言精准。
当然翻译再好,也得原著够好。卡夫卡《一只杂交动物》好就好在这只“动物”够奇特、够好看。
2.一只小怪物
如果你有一只宠物,长得一半像小猫,一半像小羊,你感觉如何?
说它像猫,指的是脑袋和爪子;说它像羊羔,指的是个头和身形;说它两者都像,指的是眼睛,都那么秋水潋滟而含情脉脉。
它有时连蹦带跳,有时缓慢爬行,在白天的阳光下,它会伏在窗台上,蜷成一团,咕噜咕噜睡大觉;在户外草坪上,它在前面飞跑,小主人休想抓到它一根毛。
它长得像猫和羊,但它不是猫,也不是羊,它见猫就逃,见羊就追,这个小怪物特别讨厌老鼠,倒是挺喜欢蹲候在鸡窝旁边,不过,它一次也没抓到过鸡。它最喜欢喝甜奶……喝甜奶时,它会露出食肉动物的尖牙。
就这样,这只小怪物成了孩子们的一个大玩具,给它的小主人带来很多荣光。别的小朋友的宠物要么是一只猫,要么是一只羊,可是没有哪个小朋友的宠物既是一只猫,又是一只羊。
对它的小主人来说,这个小可爱乖巧、安静,它老老实实待在“我”的怀抱里,不害怕,也不反抗,它就乖乖地依偎着“我”。
身为宠物的自觉,让他莫名信赖它的小主人。它忠心耿耿,信赖我,每天都和我形影不离。
可是小主人有一天忽然发现,小怪物已经是猫和羊了,可是它好像还是很不满足,觉得还不够,它似乎还想是一只狗。
小怪物身上不止呈现两种骚动,猫的,和羊的,竟然还有第三种,第四种,……这多种特质扭曲着,纠结着,呈现为一种矛盾,这身滑顺柔软的皮毛似乎都快要裹不住它的多样性了。
有时看它纠结的实在难受,小主人会突发奇想:也许屠户的刀可以给它一种解脱?这可是传家宝哎,小主人马上拒绝这个想法。
小说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留给人无数的想象空间。
原来,这只小怪物,不仅是写给孩子看的,更是给成人看的,它是成人某种境遇的隐喻,或是缩影。
3.我是谁
很多读者看过卡夫卡的另一部著名小说《变形记》,写的是,一天早晨,推销员格力高里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的故事。
身为推销员,格力高里每天早上要赶五点的火车出发,赶去全国各地推销产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活永是这样单调乏味,毫无希望,看不到尽头。
所以,变成甲虫不用再上班,格力高里心中是高兴的。毕竟,变成甲虫,他获得了片刻的自由。
格力高里获得了甲虫的硬壳,读者也得到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变成甲虫以后,格力高里停止了像机器一样忙碌的推销工作,开始面对真实的自己,开始思考人生,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这种反思不是通过抱怨实现,而是通过对亲人的关心和体贴实现的。
看完之后,读者心中确实五味杂陈,甚至不能回答,格力高立到底是喜欢做一个正常人呢,还是喜欢做一只巨大的甲虫?
我认为,他更喜欢做一只甲虫,因为他早已疲于奔波,早已厌倦了起早贪黑的生活。
但是他又不是很喜欢做一只甲虫,因为变成甲虫后,他发现家人不再爱他了,他不再是家里的顶梁柱,妹妹也不再一脸崇拜地看着他、依赖他了。
家庭本来是他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和价值。
可是,却因为变成甲虫,家人最终丢弃了他。这是他身为长子、身为哥哥最深刻的悲哀。
这和《一只杂交动物》中表现的寓意是异曲同工的。
到底是做一只甲虫,还是做一个推销员?
到底是做一只猫,还是一只羊,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或者再加上一只狗……
这真的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也面对这样的难题,有些女性其实更想做一个职场人,可是却因为孩子,无奈只能放弃工作,返回家庭做一个全职妈妈。
有些女性选择职场拼搏,却耽误了孩子的最佳陪伴期,最终在孩子长大后,面对孩子性格有缺失的结果。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顺应时势,不贪心,明白有所得必有所失。
人生不会十全十美,学会放弃,坦然面对,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缺憾。
4.写在最后
卡夫卡说过:我的名字叫卡夫卡,这是希伯来语,它的意思是穴鸟。
卡夫卡最后的伴侣多拉也这样评述卡夫卡:他给人的感觉像是某种动物,或者说是孩子。
卡夫卡在家里一直是个不受宠的孩子,他在无数次面对父亲的责骂,生出变成小动物这样一种保全自我、逃避压力的方式。
他把这一切都写进自己的作品里。
在生活中,卡夫卡不能放弃爱,却三次选择放弃婚姻;在写作中,卡夫卡选择变成小动物,以此来逃避父亲的权威、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责任。
其实,卡夫卡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持久的变形,他渴望安静,却生活在无休止的噪音当中;他渴望自由,却被束缚在家庭、工作、生活的牢笼中;他寄希望于文学创作,但他的作品却经常半途而废,很多作品都没有结局,始终没有令他自己满意的佳作。
当然,这些作品后来因为其未完成性反而变成一个巨大的寓言,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被后世的人推崇,那是另一回事了。
其实事情的起源,不过源于卡夫卡想变成一只小动物,逃避人世的孤独而已。
小动物的自我否定、惶恐不安恰是卡夫卡创作的精神源泉,他被这种孤独感折磨着,同时也享受着它。
真正的孤独都是高贵的。
有人说,孤独是一种圆融。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思考的高度都来源于此。
卡夫卡正是如此。
他为孤独者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蓝本。
学会孤独,靠近智者,靠近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