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五讲:社会知觉与归因。
人会受社会环境影响,受自己的认知、经验、价值观影响。人的可塑性很强。在生活中,人们会对自己有很多的预设和以为的。然后会根据这些以为的去做或不去做。当你是去做会发现与自己以为的是不一样的。所以知觉会随之而改变。
做咨询时要怀有敬畏之心。好奇的去问当事人的想法是什么?他的想法与他的经验、成长环境、需求都相关。越不可爱的孩子越需要被爱,在他的世界可能遭遇了一些困境,人们就需要尊重、理解她。有关系就是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人越弱越敏感。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1.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的整体看法。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他是以社会化、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为基础。
我们不应该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孩子。不然的话,孩子说什么你也不相信,可能就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样就几乎没有可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机会。所以我们不要带着预设,有色眼镜去了解孩子、了解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在咨询中,如果你感觉自己很懂,咨询就没法做了,只有把懂变为不懂,让自己处于清空状态,才可以继续咨询。你认为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为的才重要。
在孩子那里,如果能够清空自己,让自己更不懂。这样让孩子去寻找方法,去学习更多的,让她自己懂了。这样我觉得就可以给孩子是一种赋能。这样孩子也愿意多去做,而提升内驱力、动机。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①认知者的经验-认知。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经验,经验既是优势,也是阻碍和限制。你所拥有的,你必被其拥有。你认为自己的经验是对的,就会自己以为的,而舍弃不同视角的看法与经验。世界多元各有道理,有很多的可能性。我们要保持末知的开放心态。
②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人格。
我们会对自己想要的、在乎的、关注的了解更多,其他的了解就会少一些,所以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妄加评判。不要不懂装懂。要有敬畏之心。孩子学习不好啦!真是这样吗?其它方面都不好了吗?也许可能是这一次没有考好。那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让当事人多聊。
人生苦短,不懂东西很多。不懂就是不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认知者的情绪-情绪。
心情好的时候看事情会觉得很好,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的就不一样了。在做咨询时要让当事人的情绪有个出口情绪出得来,道理才能进得去。可能感知也会改变。情绪出来心情就会好一些,这样才会有改变。
家长焦虑的时候,焦虑的情绪也会传给孩子。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做好自己,每天要有事做把自己心情处理好了,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你越关注他越烦,不去关注他可能他休息一下缓缓就好了,每个人做好自己,就天下太平了。
咨询师要有好奇之心,开放姿态,多倾听,多了解,少预设,不随意下结论,不评判,不下定义,不把自己当专家。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管理。
真诚最重要,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
一、印象及其形象的概念。
1.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将认知客体在头脑中归类、明确它的意义,是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的过程。
3.印象形成的效应。
①首因效应。例如,在相亲的时候要刻意去整理一下自己的形象,这样就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②近因效应。升米恩斗米仇,礼尚往来,注意边界,否则可能付出越多越容易不落好,不抢别人的事,别人的事让他自己做。例如,同学、朋友时常请你吃饭、给你办事,前面九次是给你办了。第十次是没有去帮你完成,你就会记恨你的朋友,同学。把前面所有做过的全部抹杀掉了。
③光环效应。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例如,一见钟情,崇拜某个明星。崇拜某位老师、专家。
④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事件较为固定的看法。而以这样的经验去认知这样的事件。
4.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①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在印象当中,对某个人或事件的印象有好与坏,但知觉的这些不论好坏越多越想越深刻。
②平均模式。
将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的分高低来形成对他人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有些人认为毛主席都有,都是七分功,三分过。每个人能有五五开就不错啦!
③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方面。如果只看他的某个方面。其他的都看不到。那这样是不公平的。做咨询师,要用具体化技术聊各个方面,对待孩子也是如此,多听孩子说。咨询师要有多视角去扩展许多正向面。也要从许多的视角聚焦一个观点。
5.印象管理。
①定义个体对自我形象的控制。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形象负责。
②拓展。
登门槛效应:先说小要求再逐步加大。
在咨询中,当事人先让咨询师去为自己倒一杯水。下一步可能再请咨询师去吃个饭。一步一步就建立了多重关系。
留面子效应。先说大要求,再说想要的小要求。在家庭中,希望爱人多做一些,希望今天能做一顿饭、做完以后洗洗碗、再去收拾收拾家。这样不行。那就先做饭,再洗碗,这样还不行?那就先去做饭吧。
6.作用。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
个体要让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的期待。
策略。
①受社会常模管理自己。大家希望我怎么做呢?
②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刚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有可能先说一此自己的优势,而隐藏自己一些缺点。造就自己的高大上。
③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社会希望我们怎么样?我们就活成社会期待的样子,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夫妻相:爱人喜欢自己的行为,形象。自己就有可能刻意得去向这方面多做一些。
④投其所好。
第三单元,归因
一、行为原因的分类。
①内因与外因。
内因:个体内部,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外因: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
综合归因: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基于二者内困和外因的影响。
幸福的家庭,常常把产生的原因是外部的原因。不幸的家庭产生的原因是内部原因。
把人和问题分开外化,在咨询和亲子教育中可以这样做,在孩子做的好的时候,我们要给予她孩子的内归因,是他自己的原因而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这样可以给孩子赋能孩子看到自己做到的,可以有自我赞美。
2.稳定性与易变性。内因与外因中均有
稳定性:人格特点,能力;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孩子成绩不好时不要归于稳定性,而要归于外部原因。
异变性:内因如人的情绪变化,外因如气象,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3.可控性与不可控性。
二、控制点理论。
内控者和外控者。
人们越年轻越内控。认为自己的人生充满各种可能,人定胜天,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年轻气盛。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办成任何事情。
人越老越外控认为是命运,上帝主宰一切。
我们依然可以努力去改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三、影响归因的因素,
①社会视角影响。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视角,说话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不要在事上纠缠,看看他们共同想要的是什么?达成共同目标,以免内耗。
②自我价值保护。我们都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优势越多,越希望得到别人认可。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
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归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
③观察位置。位置变了,利益角色就变了。
④时间因素。
归因的情景性。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将烟消云散,顺应自然,接受规律。
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要稳住,可能过几天就没事了,在咨询中,来访者聊的过程可能都会有改变,
有情绪时别做重大决定。重大决定别在晚上做。
臭狗屎效应:刚拦的狗屎,你去闻的话是很臭的。但你过个两三天再去闻的话,就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