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写于1985年,尽管过了20年,但却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代都聪明,也比任何时代都轻飘。波兹曼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近些年来,中国涌现出现了大批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等,收视率更是屡破记录。一个娱乐明星的生日或绯闻,可以在微博引来千万条的点赞和转发。手机新品的问世,一定会伴随着盛大的发布会,有的还会请来娱乐明星助阵。社会中很多学者也开始呼吁我们要有“娱乐精神”。
那么是什么营造了这样娱乐的氛围呢?波兹曼的答案是“媒介”。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媒介可以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信息传达的媒介从口头传播-印刷-电报-图像摄影-电视-互联网,改变的不只是形式,更影响了所传达信息的内容,更影响受众的接收和思维,因而营造了娱乐化的时代。
1、口述时代
在口述时代,语言是主要的媒介,人们非常看重记忆力且擅于记忆,由于没有书面文字,头脑成为了流动的图书馆,文化的传承是靠口口相传交流和延续的。
2、印刷术时代
在印刷术时代,铅字的时代,报纸和图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是严肃公众话语的主要媒介,行动与信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书面文字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象,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
3、电报广播时代
电报广播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即时性和丰富性,信息可以瞬时传播,信息可以来自世界各地。但也因此产生了更多无关的信息,开始带给人们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隔离的注意力,它不再是对人们生活工作有着巨大影响的要素,变得只是纷杂的一串串乱码。
4、摄影图像时代
摄影图像的发明应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开始统治人们的眼睛,更懂得如何取悦于人。它成功唤醒了懒惰的习性,人们不再需要像思考文字一样对抽象的信息进行思考和解读,逻辑和连贯性不再重要,知道比理解更为紧迫。
5、电视时代
电视的出现终于引燃了信息的爆炸,文字、照片和音频以动态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信息的流动性变得愈加轻灵,感染力变得愈加强大。纷繁的电视广告能轻易的诱导我们购买一件件的曾闻所未闻的商品,电视剧阐述了一个个理想而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向往。
媒介的更替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营造了如今娱乐的时代。然而波兹曼的年代只有电视,而我们的时代早已进入互联网世界,更加无比放大了娱乐业在各行各业的传播。
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习惯于不再进行严肃而深入的思考,这也许不是我们的错,而是信息媒介的改变让我们失去了思考的动力。因为图片相比文字,视频相比图片,变得不再抽象,变得更容易吸收,更加具体,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但也变得更加容易淡忘。
在印刷术时代,美国总统林肯和竞争对手辩论时,曾建议听他讲了4个小时演讲的民众先回家吃晚饭再回来继续听一个晚上。那时的人们在没有图片和录像的辅助下,在演讲的语言逻辑难度等同于现今的法律条文的情况下,能够忍受7小时的演讲且还能适时地做出鼓掌提问等反应。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天可以看到各类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音乐等信息,但我们却开始变得不能再近下心来看看书籍,乃至3000字以上的文章我们都懒得去阅读。
当我们一天浏览了成百上千条视频、新闻、微博之后,锁上手机屏幕,除了零碎的信息节点,我们还能记得多少。我们也许能记起过去24小时发生的事情,但是对过去60个世纪或60年里的事情却知之甚少。我们越来越适应没有连贯性的世界,越来越适应碎片化的世界,我们变得越来越轻飘。
随着电子竞技兴起,全民视频直播浪潮的掀起,不难发现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愈加变得娱乐化,娱乐大行其道。人们也喜欢沉浸在娱乐化的世界中,因为生处娱乐中的人们可以暂时忘记现实中的苦痛,忘记生活中的矛盾与不堪。
也许就像《人类简史》一书的观点一样,不是人类驯化了小麦一样,而是小麦驯化了人类,让其从路边的荒草成功散播生长到世界的角落。最终的赢家也不是制造娱乐的幕后推手,而是娱乐本身,我们以为能驾驭的,其实正在驾驭我们,我们只是娱乐的附庸。
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不失去信心,教育学家们已经开始注意到互联网对年轻人的影响,而帮助年轻人解读文化的象征正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相信不久的一天,学会如何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学会如何疏远某些信息媒介,将被纳入学校的课程之中,甚至成为教育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