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娱乐至死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尼尔·波兹曼这位媒介文化研究学家,我了解的并不多,只是在一年前偶然听到过《娱乐至死》的书名。因为本书的名字比较开门见山嘛,我就直接把它当作一个四字词,用在了文章里。我记得自己在那篇文章中写道:“这是一个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所有人都躁动起来。”现在回头看看,自己那时的文字真的很稚嫩。说的话也只是表面上有道理,似乎在针砭时弊,但深挖两下真的禁不起推敲。偶尔翻翻自己的旧文,确实是件趣事。

我读《娱乐至死》,本质上还是以答疑解惑为目的。初入大学时,我对公共话语向娱乐方向转变,以及时代精神的庸俗化,只有一个感性认识。要说道理,自己那时也的确也讲不出什么,就是种单纯的感觉吧。感觉这种带有享乐色彩的趋势不利于我们文化的长远发展;感觉这种迟滞的思想状态会扼杀我们民族的创造力。经过大学近两年的阅读和学习(其实主要是阅读,大学老师真的没有教给我什么),个人的想法比过去系统了许多。但从今年四月份开始,我又进入了一个自我怀疑时期,或者说“反思”应该更恰当吧。我的反思从“文学”这个领域发端,不断扩大,进而波及了自己旧观念的许多部分。所以,我决定还是读一些相关学者的书,深入了解一番,力图让自己的思想进入更成熟的阶段。

坦白讲,今天读完《娱乐至死》后,我是有些失望的。当然,这本书的论述无疑很精彩。(个别地方稍牵强)波兹曼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谈印刷术和电报对美国历史的影响,也填补了我不少知识上的空白。但他的观点,更多是对我过去思考的印证,带来的新思考就比较有限了。我想,可能对一个从来没有意识到时代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真的会很有启发。可我自己急切想获得的是,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我们如何重塑时代精神?重新使公共话语回归严肃?针对这些问题,尼尔·波兹曼并没有给出解答。甚至可以说,他自己也没有完全想明白。这一困境,和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处境是相似的。面对如潮水般过剩的垃圾信息,面对娱乐化、去思想化的公众,人真的会有种无力感。是顺应潮流改变,在物质上求存?还是逃离这个时代,寻求精神的安定?这种取舍,对每个意识到时代问题的人来说,都是艰难决定。

简单谈了自己的感受,下面讲一讲本书的结构。

《娱乐至死》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论述了新技术产生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波兹曼认为,在电视这样的媒介占领主导地位之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他强调,在过去时代,如果我们听到一个人物的名字,第一反应可能是他的著作,或者他的思想。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第一反应,大多会是这个人的外貌。也就是说,面对同一信息,我们作为图像时代的人,和文字时代的人所做出的反应会完全不同。

在第四章中,波兹曼还举了1858年亚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辩论的例子。这场持续7小时的辩论,不但吸引听众们全程听完,而且两位辩论者的措辞也极有特点。他们在辩论中,运用了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句子逻辑缜密,并且相当书面化。这些情况,今天听来还是相当惊讶的。因为在现代能吸引听众7个小时,是相当困难的事。我们今天的辩论赛(当然,专业情况下依然能保持高水准),但非正式场合的辩论,往往会很口语化。波兹曼认为,这种古今差异,和印刷品作为当时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他说,阅读文字能够更好的塑造人的逻辑性,激发人的思考,进而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而在电视这种传播方式兴起后,人们接受的信息趋于碎片化,逻辑混乱。人们在看电视时,常常带着娱乐和休闲的态度,长此以往,人们思考严肃问题的能力会被大幅削弱。我个人并不完全赞同波兹曼的上述观点,这一点我在后文中还会提到。

第二部分则是以“电视”为核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娱乐业发展对时代的不利影响。在第一个章节,波兹曼首先阐明了,电视这种传播媒介和书籍的不同。他认为,电视本质上是迎合大众口味的,他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满足人们的视觉快感,来适应娱乐产业的发展。而后,他开始从宗教、政治、教育这三个大视角,分析娱乐化的电视产业,对文化的危害。

在宗教问题上,他给出的例子是美国当年非常盛行的“电视传教”。也就是,教士和电视台联手,把宗教活动做成一档综艺节目。波兹曼强调,这类活动也许表面上扩大了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是种进步。但这类节目,大大损害了宗教的仪式感和神圣感,而这些感受,才是宗教的主要生命源泉。他认为娱乐元素对宗教的渗入,会导致信仰崩塌。当然,鉴于在宗教领域我们的社会和西方完全不同,我个人也是无神论者。这一部分就不再赘述。

关于政治问题,波兹曼着重分析的,是电视产业对民主选举的影响。他认为电视使民主选举变为一场表演,人们不再根据竞选者的能力,和党派利益投出选票。而是根据竞选者的表演是否精彩,竞选口号是否响亮,他的理念是否能取悦大众,给出自己的选票。波兹曼认为这种竞选的娱乐化趋势,对于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一个国家迫切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干的领导人,而不是谙熟民众心理的“宣传家”。他强调,和过去时代的猜想不同,民众不会因为极权主义而失去应得的政治权利。现实情况是,政客为了顺应民意,最终把本应严肃对待的政治变成一场闹剧。

在教育这个话题上,波兹曼反对了美国政府通过制作电视节目,教育孩子的举措。认为教育脱离书本,本身就是一场灾难。以电视为媒介,传播的教育资源过于肤浅,碎片化的信息不利于培养孩子逻辑思考的能力。结合美国当时的教育状况(本书的出版时间是1985年),他认为这种娱乐化趋势,正在入侵美国的课堂。教师过于注重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却忽略了知识体系的构建。学校作为严肃思考最坚定的阵地,似乎也在快速沦陷。波兹曼虽然肯定电视业对“寓教于乐”这一理念的贡献,但电视使年轻一代人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这种趋势从长远上看,并不乐观。

由上述三个角度,波兹曼认为电视业的发展必须得到一定的限制。否则人类最终会沦陷于自己创造的事物,在娱乐中走向文化的灭亡。但像我先前说的一样,他本人并没有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通过我刚刚对波兹曼观点的简述,想必你也感受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他的思想对于当下的确有警示作用,但部分内容在今天看来,却是落后于时代的。比如:受时代局限,他根本没有预见到互联网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如果他活到今天,亲眼见证互联网对公共话语的重塑,对文化领域的冲击,这位学者恐怕气得会吐出一大口老血吧。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想法,谈谈本书的局限性,主要有三点:

一、波兹曼将社会的娱乐化态势全部归咎于“电视”,这种论调是不理性的,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嫌疑。在波兹曼的这本著作中,有一个隐含的“大前提”,那就是“书籍”这种传播媒介一定优于“电视”。我本人热爱读书,对当前的时代精神也不满意,但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我坚信,没有一种媒介一定优于另一种,就像不存在“优等文化”和“劣等文化”一样。一切取舍,不过是人根据历史趋势、道德标准和个人偏好,所做出的选择。新技术的出现,势必会重新改造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新的游戏规则。从最近的历史看,美国文化,并没有因为“电视”的出现走向衰落,反而迸发出更强的创造力。我们应当分析的,是社会娱乐化的原因,是人们不再严肃思考的原因,而不是简单的把责任推给电视(今天是互联网)。就像古代皇帝昏庸,执政不力,史学家不应该把责任推给女人。就像纳粹不应该把德国的经济问题,归罪于犹太人。我们应该反思“人”本身的问题,而不是责难技术的发展。

二、波兹曼把电视的影响力夸大了,他的论点过于单一,忽略了人的自主选择。作为波兹曼口中,成长于“图像时代”的年轻人,我并不认为新的传播媒介限制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实际上,正因为“电视”、“互联网”是我成长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才能更客观的看待这一问题。我完全明白“电视”、“网络”对人的吸引力来自何处,我的生活离不开它们。我也理解身边人沉溺于“娱乐活动”的原因是什么,我曾经也被这些东西吸引。但此类事物并没妨碍我对阅读的热爱,相反,正是它们让我意识到了读书和思考的可贵。尼尔·波兹曼在撰写本书时,显然有一种“知识分子”的傲慢态度。但我想说,爱读书的向来是少数人,爱思考的也是少数人,我们不应该产生高人一等的错觉,这样的举动和井底之蛙无异。正是阅读使我们意识到世界的广大,自我的渺小。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应当是谦卑与慈悲,而不是狭隘。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我们也理应背负思考带来的痛苦,一切事物都是双刃剑。

三、当前时代,最可怕的不单是社会的娱乐化,还有认识分层带来的隔阂,并且互联网加速了隔阂的产生。在这个娱乐化时代,如果你人格足够独立,没有人能够阻止你思考。活得痛苦是种个人感受,最大的问题,其实人们在交流上存在障碍。互联网赋予了人选择信息的权利,每个人都是主观的,会自发的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长此以往,人们会在认识上形成一个封闭自洽的“小圈子”。这里的小圈子,不是社交上的概念,而是我们被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蒙蔽,失去了了解世界其他部分的兴趣。拥有相似认识的人,通过互联网相互印证,不断加强一个单一认识。久而久之,这势必会造成认识的分层。处于不同“小圈子”的人不能相互理解,不能打破各自认识的隔阂。曾经我们的社会在物质上是分层的,但在精神上却相互贯通,彼此联结。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失去了解别人的兴趣,固步自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长远来看这绝对是不利的我认为,文化只有通过大范围的传播,通过和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逐步发展。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想得还比较浅,也不一定正确。还需要更多时间去阅读,去思考。

虽然在上文中,列举了《娱乐至死》思想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我想说,在当前时代阅读本书绝对是有必要的。我从不觉得文化有高低贵贱之分,更也不认为大众热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可读书人终究有读书人的使命吧。如果连我们都不思考了,沉溺于娱乐和享乐中,那么还有谁能推动文化向前发展呢?我们的技术日新月异在进步,生活方式快速改变,如果不依靠我们,那么谁去构建这个属于21世纪的精神世界?

和尼尔·波兹曼一样,我真心不希望赫胥黎的预言实现。文化不应该因娱乐而死,精神不应该因为娱乐而凋敝,人不能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毁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