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約练有点特别,咨询一个小时讨论两个小时。作为来访者有些收获,在反馈环节的收获更多。因为我们遇见了一个高手。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温柔、谦虚、真诚、爱心,也感受了她对我的看到、理解。更感受了她丰富的生活体验、深厚的心理学功底,感受到她智慧的光芒。我发自心底的感恩相遇。
在咨询上的收获:
1在咨询中咨询师要共情。让自己走进对方的角色,走进对方的世界,走进对方的社会脉络里。看到他的不容易,看到困惑、孤单、无助,但更要看到当事人的正向、难得、力量、希望以及他的不简单的地方。咨询师的语言和节奏要慢一些,稳一些,在细节里和当事人一起去发现他忽略的正向、力量、希望。
2咨询师的思维要有更宽广的向度,不要预设,要更多地去澄清。例如。不要预设来访者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也许他就是那例外的一小部分。如果忽略了这一点,用“以为的情况”去问,就可能伤当事人的心灵,即便没有那么严重,但至少会使他感到不舒服。这也不能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
3作为咨询师,千万不要卷到来访者的问题里,不要去帮助他解决问题。来访者的问题,可能他已经思考了很久了还没有办法,还在困惑里。咨询师也不是神,也不是生活里方方面面的专家,未必比来访者更有办法。咨询师要跳出问题来看问题,温暖的陪伴着来访者,和他同频,和他同在,感受他的感受,和他一同去感受他生活的细节,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或者去重新建构,让他找到资源和力量,共同建构解决之道。
4咨询中不能给建议给方法。遇到自己想说的观点却不能说,怎么办?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对方去体验和感受,让他自己悟出这个观点。这比咨询师给的建议方法要有用的多。因为这是他自己得出来的,会更加认同和信服,会自觉的在生活中实践,而使咨询产生更好的效果。
5在咨询中,如果遇到来访者同时谈到的几个问题,可以先澄清一下他到底想谈哪一个。如果他也弄不清到底先谈哪一个的话,可以让他用排序的方法。
6咨询师的工作不仅是帮助别人,更是成长自己,疗愈自己。让自己更加谦卑、敬畏,洞察人性。
思想上的收获:
1生活中我们就某件事和孩子的观点不同,不要急于去评判、否定,也不要急于去做结论。就和孩子讨论着,看他所想的、看重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更重要的是允许他去尝试、去体验,允许他走一些弯路,允许他浪费一些时间和钱财,但这很考验家长对人对事的接纳度。同时家长也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体验,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想象和现实是不是一样,他以为他能做到的是不是真的做到。这比我们否定、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即便他失败,走弯路我们也不批评,反而是接纳。“失败了不是你不好,你在做你喜欢的事,也许是机缘不到。失败了一定很难受。但是我代替不了你,你要去接受,耐着性子去感受生活。我愿意陪着你。”
2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事,让父母有挫败感,孩子有挫败感。有挫败的时候往往会自我否定,感受到自我价值低。学了心理学,让我们多角度的去看待这个挫败,看到每个负向事件中有它的正向价值。同时把这种思维方式教给孩子,和孩子一同成长。学了心理学还能不断提高我们对人对事的接纳度。当心理容器变大了,这种挫败感也会随之减少甚至会转化。
3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花钱会逐渐的多起来。家长都很担忧,怕孩子养成大手大脚,不珍惜钱财的习惯。家长的这种担忧就是一种负能量,会传递给孩子。另外一些家长会说“孩子,你钱不够花了就问我要,相信你不会乱花的。”这种说法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爱,让孩子觉得我值得拥有,有配得感。内心的情感是丰盛的。同时向孩子传递信任,这是一种内心力量,是孩子自尊自律的基础。青春期的孩子要钱,其实是在要爱。家长可以给,但不能用钱来代替爱。经常和孩子沟通。孩子买回来东西,甚至买了多余的东西,如果家长不喜欢,要说“这东西看起来不错,你选择了你喜欢的东西”。不评判不否定。允许孩子犯点错,让他在体验中不断提高自己花钱的能力。这也是对孩子一种爱的态度,让他在爱中成长。如果家长否定孩子买来的东西,就可能会打击他,让他没有自信,觉得我不行,我不会花钱。
4一个人经常被否定,久而久之就会自我否定,就会不爱自己,自我价值感低,就会自尊敏感、自卑,就不能更好地爱自己,也不能爱别人。学习心理学,让我们在自我否定与自我接纳中成长。接纳自己的挫败,接纳自己的无能。这样不是任自己挫败无能下去,而是让自己不内耗,有更多的精力去成长,去面对自己的挫败和无能。我们不光要自我接纳,更要自我肯定、自我安慰,看到自己做到的,看到自己难得的,给自己力量和希望。
5勤奋的人一定有勤奋的原因,他在追求自我价值感,或者通过勤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6直面内心的恐惧、痛苦,会让我们成长。一切都会来得及,我们值得拥有美好,值得被爱。
8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里都有自卑和自信。有时候当自卑多的时候,自信就变得少了,当我们自信的时候,那自卑也跑到一个角落里去了。就像光明和影子。所以我们要经常看到一个完整的自己,我们就更能坦然的面对自己的自卑。
9所有的成长,到最后都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洞察。我们要敬畏生命,看到他人的不容易和难得,用慈悲心、柔软心、宽容心去对人对事。
《建构解决之道》P224—227接纳和转化当事人的情绪。
《尊重与希望》P44—46焦点解决的人性观和专业价值。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