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要做的事情很多,一头乱麻,不知道从何入手,索性逃避放着不管,结果是事情越堆越多,弄得自己什么都不想做,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状态,上班时都无法全新投入。
上班时想着自己的私事,下班后担忧着上班,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样。
当别人喊你出去玩时,你想了下,我还有好多事没做呢,算了还是不去了,事实是,没有出去玩你也并没有完成多少小目标。别人问起来:最近忙吗?多数人都会觉得,忙呀,当然忙,但具体自己在忙什么,忙出了什么名堂,连我们自己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所有这一切都是不自律造成的。真的没有时间吗?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不过是不自律罢了。
2 了解自律
自律是什么?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律是一个人天生的能力,比如上学时看到学霸成绩好,每天泡图书馆,上课认真听课不玩游戏,我们常会自我安慰:哎,我就是自制力差,不然我也可以。
自制力差或者说不自律成了我们安慰自己的借口,吧它们当做是一种天然的能力而不是可以由我们自己控制的行为,其实是在逃避对自己的责任。
而按照作者纪元的观点,自律是一种技能,是由一系列习惯组成,和开车,打羽毛球没什么区别。可以通过积累知识和大量实践而形成。
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通过练习,我们也可以变得自律。
首先,我们需要搞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变得自律?弄清楚why,才有强大的驱动力去行动。
如果你赞成”自律即自由“,自律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有条不紊,让我们活得更加轻松,那么你在思维层面上有了认知,可以开始下一步了。如果你认为”自律是反人性的“,在内心并不认可自律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前提下,行动上很难有大的改变。那么我们需要先搞明白:自律真的反人性吗?
别人玩的时候,你在学习,上班时间认真工作,下班的时间也安排的井井有条,健身、学习、娱乐,一切事情都在规划之中,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想干嘛就干嘛。这种生活真的是无聊和反人性的吗?事实上你会发现把自己生活安排井井有条,不停地追逐自己小目标的人生活过得反而异常的精彩,你和他们接触会被他们自身自律所散发出的魅力吸引,而对他们自己来说,可掌控的生活是他们乐于享受的。
根据马斯诺需求理论,之所以认为无聊和反人性是因为你的需求还停留在低层次的享受上。低层次的需求没有满足,所以很难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一种原因是确实没有满足,另一种可能是对低层次的需求追求过多。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穷人如果一夜暴富,很可能想的是大吃大喝,很快把钱花光,而不是去投资或者追求一些更高级别的享受,因为低层次的 享受还没有满足。而一些富家子弟从小锦衣玉食,对物质的追求很低,长大后很可能会选择出家,就是因为低层次的享受已经很难满足他们了。历史上。。就是这样的例子。
如果是后者,我们需要警惕自身,任何层次的追求都应当适量,当一个层次得到满足,我们就应该追求更高层次而不是沉溺其中。自律者就是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
自律者由于有更高的自我要求,所以倾向选择高刺激高强度高认知的活动,相比那些需要简单刺激的人,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长时间刷手机后更加无聊。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人的生活太舒适了,反复使用这些刺激,作用会逐渐减弱,于是越来越感到无聊。
换句话说,当你有这种无聊的感觉时,说明你应该寻求更高层次的追求,进行更高强度的认知活动啦。
下班累了不想动躺在床上玩手机,一玩两个小时过去了,这不叫放松,叫放纵。我们必须区分放松和放纵的区别,放松是有意识地满足心理和生理需要,放纵则是用刺激来逃避困难和摆脱无聊。
3 自律者的特征
现在,我们知道了自律是人性更高层次的需要,自律者都在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而不是沉溺低层次的需要。下面我们来了解下自律者的其他特征。
① 积极乐观
一个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你逃离过去发生事情带来的不愉快感,让你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从而可以放飞自己去追逐现在与未来的幸福。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过往有不好的情感经历就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这种消极的态度可能会让你错过真正的爱情。
② 未来导向
一个悖论是,现在状况越糟糕的人越是关注现在,而越关注现在的人未来越是堪忧,长此以往就进入了死循环。而只有我们把注意力从当下的焦虑挪开,放眼去看未来,以当下的行动去为未来换一个更大的可能性,而非紧盯当下的焦虑于困难止步不前,才能打破这种怪圈。
带着明确的目的做事,以未来为导向行动和选择,才会更从容不迫。可以说,自律者都是未来导向者,因为自律这种能力本身就是用来应付未来的。
③ 倾听内在声音,迎难而上
在每一个面临选择的时刻,自律者都会迎难而上,做出成长性的选择而非退缩。因为他们把生命看作一个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每一次选择都向前一步,不断地朝着目标前进。正因为生命可以不断选择,他们不畏惧艰难,可以勇敢追随自己的内心,不屈从现实又能勇敢拒绝。
4 如何改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呢?
改变不是大刀阔斧的上来就强迫自己改掉以往的所有习惯,这样一种对抗心理会造成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下来。真正的改变是潜移默化,慢慢生根发芽的,但一旦改变便永久成为自己的习惯。
我们首先需要改变我们的认知结构,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产生有效的行动,然后在行动中再次产生自己的一套认知准则或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直到将知识内化,构建为自己的认知系统。
为了有利于我们产生有效行动,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技巧。
① 一个合适的环境是触发有效行动的第一步
有时候我们很难开始行动,这时候不妨为自己寻找一个最适合你行动的场所。就拿我自己来说,近一个月状态有些低迷,于是我尝试脱离家里的这个环境,下班之后直奔咖啡馆或者麦当劳,在公共场所中很容易就沉浸专注起来。这是比较适合我自己的场所,当然你也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场所或者改变家里的环境,让它更舒适之类的。
② 多做增加行动可能性的行动,少做削弱行动可能性的行动
比如在多处显眼的位置提醒自己的目标,这就是一个增加行动发生可能性的行为。又比如,如果你经常忍不住刷好几个小时的手机导致目标未完成,那么将手机放置于隐秘位置,在视野里消失就是一个减少阻碍你实现目标的行为。
③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行动过程不顺畅时,不妨问问自己你你的目标是什么?是什么在阻碍你?用新的行动扫清行动过程中的障碍。
5 自律者的技能清单
当改变已经发生,我们就要考虑如何获得持久的改变?自律者有一些工具方法帮助他们保持持续的改变。
① 随手记——脑袋里想起来的事随时记下来,清空大脑,让大脑有空间处理其他事
注意事项:无所谓大事,小事,远事,近事,只是记下来让大脑不用费心想它们,记下来不是目的,把事情记下来随时翻看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要时常去浏览。
② 用清单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务
每天应该花大部分的时间处理清单上的事务,每天打开它的次数应该比微信多。待处理清单不等于待行动清单,放弃所谓的优先级,优先顺序的考量应该以人为本,以促进增强意志力或减少意志力的消耗为导向。
先把手头能做的做了,减少内存的占用和压力。
③ 切分掉拖延症
对于比较困难,容易拖延的事,提前进行思考,一旦决定要做,就要思考下一步可能的行动是什么,把它找出来开始行动,然后再次思考下一步可能的行动是什么。称之为“切分”。
简单说找到最小可行行动,聚焦于它,直到行动开始,把整件事情做完。
④ 在最合适的时间做最合适的事情
清单的事务种类繁多,我们需要进行分类,并且为每种任务找到最适合它们的时间段去完成。比如看书可以碎片化,打电话这种事务可以立即进行,而像做一个方案,写一个论文这种需要大块时间的我们也必须腾出大块时间。如果你早上最高效,你就可以腾出早上的时间进行高难度的事情。
⑤ 让坚持看得见
进行打卡记录,让自己的坚持看得见。当我们看见任务在推进,这会减少我们的压力,且会增加我们的自信心,给出一个正向和直观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