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从前喜欢看语录,看到好的句子就会摘抄下来。这句话我不知道抄多少遍,只要看到就会抄下来。其实,抄句子的年龄,并不知道其中的深意。“那种感觉,多年后才知道是感动”(三毛说过的话)
她是留着披肩长发,眼神坚定,透露着呼之欲出的洒脱气息的女人。
后来再看三毛,羡慕于她横走四方的经历,气愤于她小学老师的虐待,羡慕她与荷西的神仙眷侣关系,以及她的很多张在世界各个角落穿长裙的照片。
然而,她最吸引我的,还是她骨子里的洒脱不羁、有勇气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向世俗妥协等品质。
她真的活出了:
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一、
“自由”好像是三毛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
小孩一般都会害怕黑夜,尤其是大风呼呼的吹,树叶哗啦哗啦地响的黑夜,好像“怪物”在一步步向自己靠近。
但是三毛的胆子就大的多,那个时候她大概三岁,遇到“怪物”天,她没有快速的跑回家里,反而跑去坟墓跳一跳,然后蹲下看,认真的思考“一个人死了为什么要埋在泥土下面呢?”的问题。
下雨天的时候,姐姐们都会绕着水塘走,唯有三毛永远是跳在里面,一蹦一蹦的踩着走。
穿布鞋是不能进水塘的,为了自己能“来去自如”的在水塘里走,三毛就偷偷地拿一把剪刀,把鞋子剪破了穿。
那时候三毛的家里不是很富裕,姐姐们的鞋要穿一年才破,三毛一剪子就给“剪”破了。
三毛是那种潜在的本质里住着坚持和勇敢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住到哪里,吃在哪里都不会有条条框框的人。
二、
当三毛偶然在《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上看到撒哈拉的时候,毫无意外的选择奔向这个地方。
在她眼里撒哈拉的古朴、实在、蛮荒,是前世记忆里的乡愁,那里在召唤着她这个归客。
他们的家正对面是一大片垃圾场,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莎谷,再远就是广大的天空。
可是,三毛却在这样荒僻落后又贫穷的地方活出了生气和趣味。
荷西要赚钱养家,三毛则跑到家门前的垃圾场里捡东西。
旧的轮胎,洗洗干净,填一个红色软布,便能当沙发;快腐烂的羊皮,拾回来先用盐,再涂明矾,又是一张坐垫;绿色的大水瓶,抱回家来,插上一枝花,便是一道风景……
除了经营自己和荷西的家,三毛也很喜欢探索撒哈拉威民族的秘密。
她会为一些看上去普通,但未曾见过的事充满好奇。
听说撒哈拉威人洗澡的次数屈指可数,三毛就特地跑去澡堂看人家洗澡。回家之后,还会把自己的所见讲给荷西听,约定一起去看“更大场面”的洗澡。
看人家怎么嫁女儿,怎么洗澡,怎么和邻居斗智斗勇……
三毛在撒哈拉感受到了原始的纯朴,自由,美好。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撒哈拉是她的梦,而这个梦如果没有荷西,就是不完整的。
三、
“ECHO!”荷西喜欢这样叫她。她们认识的时候,三毛在马德里念大三,而荷西在念高三。
在认识荷西之前,三毛有过一段短暂的初恋,她曾在大学深爱一个风流倜傥,诗意潇洒的学长。
三毛不喜欢条条框框,对于爱情也是一样,她选择主动告白,表明自己的心悸。不过,遭到了学长的拒婚,伤心的三毛选择了离开。
当荷西和三毛说:“三毛,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学要念,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就娶你。”
彼时的三毛没太在意,只把这当做是一个“弟弟”的玩笑话。
之后她辗转六年,回到台湾,认识了一位德籍教授,本来两人已经订婚了,可对方因为心脏病突发死在了三毛的怀里。
伤心的三毛,再一次选择了出走,回到了马德里。没想到,在这里又一次遇到了荷西。
那个在马德里大街,挥着说不停的喊着“再见,ECHO!”“再见,ECHO!”的大男孩,终于在6年之后像三毛求婚了。
对于爱情,三毛一直是炽烈的,她不需要条条框框的束缚,随心就好。
没有盛大的求婚场面,也没有鲜花美酒,只有几个朋友的祝福,和荷西的真心。就是这样简陋的求婚,她却开心的答应了。
没车没房,没婚纱也没钻戒,结婚的定情信物只有荷西送的骆驼头骨,可三毛很高兴。
骆驼头骨对于她来说比钻戒还珍贵,荷西懂她。
婚后荷西问三毛:“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三毛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荷西说:“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
三毛说:“也有例外的时候”荷西说“如果跟我呢?”
三毛说“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荷西说:“你吃得多吗?”
三毛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在沙漠,他们过起了“穷”日子。
房子靠着坟场,面朝垃圾场,屋内空间极小,屋顶上还有一个大洞,地是水泥地,墙是空心砖原来的石灰色,整个屋子不像是能住人的环境。
三毛没有说什么,只是说:“好,我很喜欢,我们慢慢来装饰。”。
她翻垃圾堆,找来轮胎、废弃的木箱,和荷西一起粉刷墙,制作灯,买来各式各样沙漠特色的手工艺品,还有从家里寄来的杂志等。
把一间沙漠里的破房子,完完全全变成了一座城堡。来做客的朋友甚至怀疑这里还是不是撒哈拉沙漠。
记得三毛在结婚前对荷西说:“我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我极不愿意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强调,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
荷西说:“我就是要你我行我素,失去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
在撒哈拉沙漠,荷西给了三毛更大的勇气。
婚姻没有成为束缚三毛自由的枷锁,荷西真的就像当初答应三毛的那样,帮她实现着她想要的自由。
可是,荷西还是离开了三毛。
四、
在三毛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语音中,有一条非常珍贵的,是三毛讲起荷西刚去世后她自己的状态。语气急匆匆地、强忍住眼泪地、带着哽咽说完的一段话。
那也是《回声》这张专辑中与《今世》这首歌呼应的片段。
我看到那个棺材里躺着的人就是我心爱的丈夫,我怎么看都是他实在是没有错哦,但我也没有大哭大叫,我就上去,看着他穿着他心爱的潜水衣,我就把我的手握住他的手,就像我们平时的生活一样。
三毛是个用情极深的人,荷西死后,她还在握着荷西的手说,“要勇敢,我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不要怕。”
埋葬爱人之后,三毛泣血写道:
日已尽潮水已去,
皓月当空的夜晚交出了,
再不能看我再不能说话的你,
同一条手帕擦你的血拭我的泪。
失去了荷西的三毛,双脚终于回归大地,就像走失的骆驼终于回到了沙漠,撒哈拉的故事更像是梦中发生的。
这一次三毛真正的回归到生活,再无梦可寻。但如果你觉得,三毛真的就此妥协了,那就错了。
当荷西离开以后,有一位德国的大使,还蛮帅的,常常到三毛家里,还跟她求婚了。母亲姐姐都说,这位不错,长得又帅,人品也不错。
三毛却说:“你们能想象,我穿高跟鞋,拿葡萄酒杯,这样站着去应酬吗?我会疯掉,不行不行,这个人不能嫁,他的职业我没有办法。”
她的骨子里还是住着“自由”的因子,对于不适合她的环境,她还是不会踏进去。对于平淡的日子,她依然她的追求与热情。
相较于轰轰烈烈,平淡中保持的那份热情更不易。
五、
我喜欢三毛说过的: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她活出了每个女孩儿都梦想的生活,不被生活拖累,自由自在的。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出三毛的精彩,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平凡的,我们的生活是平淡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无名之辈”
但是生活于我们本身不易,平淡中的“小确幸”是我们的追求。生活不止有远方,眼前的苟且,换个角度,一样很美。
愿我们心里有自由梦,眼中有灿烂光,年轻的活着!
今日的事情,尽心、尽意、尽力去做了,无论成绩如何,都应该高高兴兴地上床恬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