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敬畏那些有智慧,又能说会道的人。
古往今来,每天都有人因为妙语连珠而晋升职位,获得名利;有人因口齿伶俐,出口成章而赢得他人好感,赢得社会地位;当然也有人因不善言辞、词不达意而四处碰壁,错失良机。
我们的一生,有太多的悲欢离合,得失成败,与是否心思灵巧,善于表达有关。
楚汉相争期间,韩信的谋士蒯彻,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而在诸侯国远近闻名。蒯彻的善辩,不但让韩信认可,还幸运地死里逃生,没遭刘邦的水煮之刑,免成锅中汤。
蒯彻在《史记》里叫蒯通。司马迁在写此书时,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而改为蒯通。他没能在史书上单独立传,似乎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曾一说丧三俊,足见他那张利嘴的威力,绝非等闲之辈。
秦末年间,初次在历史舞台亮相的蒯彻,就有出色的表现。陈胜命手下武臣北上扫荡赵地。蒯彻劝说武臣用豪华的车子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燕、赵的边界驰骋炫耀。边地之城相互转告:“范阳县令已先投降,获得富贵了。”
边地之城像泥丸在山坡上滚动一样,竞相投降。武臣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三十多座城池。
从此,蒯彻名扬天下。
让人意外的是,此时的蒯彻却不知去向了。像一条潜游在深水里的鱼,只出来冒个泡,又悄然地回到水底,眼睁睁地看着水面上的热闹。
为了等待时机,等待能入法眼的明主,他耐得住寂寞。
蒯彻有张良那样的治国平天下的谋略。在他眼里,除了项羽、刘邦和韩信,其他诸侯都不足以谋天下。项羽有了范增,刘邦有张良。两位谋士性格各异,谋略相当。而韩信智谋过人,行军随机应变,实力雄厚。
当时,韩信的取舍是楚汉胜败的关键。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五年后,看清时势的蒯彻,出现在韩信帐前。他要在楚汉相争的浑水里,再搅上一脚。
汉四年间,韩信俘虏魏王豹,攻破了赵、代,使燕国降服,接连平定三国,率兵向东将要攻打齐国。军队还没有过平原县,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韩信想停止进军,打道回府。
蒯彻建议韩信说, “将军您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而汉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单身前去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况且郦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您当了好几年将军,反而不如区区一个书呆子?说出去颜面何在?”
韩信听了,举手一挥,渡河向齐国进攻。
齐国边境,田氏三兄弟本来带领军队抗衡汉军,听到汉使者郦食其前来谈和,便归顺了汉王,废弃了守城的战备,放任兵士饮酒作乐。 没想到汉军突然袭击,齐兵溃不成军,四处逃散。
齐王田广、丞相田横见汉军突然出现,非常生气,认为自己被郦食其出卖了,立刻下令把郦食其活活烹了。
蒯彻这一进言,不但让郦食其被烹,也为日后田横自杀,韩信被杀埋下了导火线。这就是“一说丧三俊”的由来。
后来韩信攻破齐国,请命被封为齐王。蒯彻先给韩信相面,说他面相顶多王侯,背部却有帝王之相,背叛刘邦的话便可当皇帝。
他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鼎足天下。其说辞: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兵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再以原来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举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勾践、文种、范蠡为例加以说明。
蒯彻的长篇大论,观点明确,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性强,举的例子恰当。韩信是聪明人,绝不会听不明白。
但韩信只客气地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也就是再容我再考虑一下。
韩信想了几天,还是没有表态。蒯彻再次来到韩信跟前,讲了第四点:时机难得,稍纵即逝,智者当有决断,犹豫是有害的。韩信最后拒绝了蒯彻的劝说,感念刘邦对自己的好,决定留在刘邦手下。
天下谋士,均以辅佐主子建立一番事业,来成就自己的梦想。蒯彻也不例外。
韩信一直惦记着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无心反汉。纵然蒯彻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也无法惊醒梦中人。懂得审时度势的蒯彻当然知道,自己劝说无果之后,意味着什么。为了保命,他只好装疯卖傻,一走了之,消失在人海。
可蒯彻躲得过对手的明枪暗箭,却躲不过韩信的无心之言。
后来,韩信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宫前,自觉地叹息: "我真后悔不听蒯彻的话,以至于死在女人的手中!”
这话险些人了蒯彻的命。
刘邦听了,下诏书命令把蒯彻召来,将他处以烹刑前问道:“你为什么教唆韩信反叛?蒯彻抓住对方心理,镇定地说:”是的,主意是我出,可惜他没有听。士各为其主,就像狗总是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一样。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人都去抢,有才能的人才可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及您。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刘邦听了,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放他走了。
每次讲到蒯彻,大家自然会想到同一时期的范增和张良。三人同为谋士,有智慧和谋略,命运却迥然不同。范增情商低,过于自负,不懂如何与项羽相处。他最后被不听劝的项羽气死在回家路上。张良凭高情商,有政治远见,获得刘邦的厚爱。助刘邦一统天下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建国元勋,名留史册。
同样是有智慧的谋士,谁不想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蒯彻没有范增的倒霉,也没张良的好运。但他凭着善辩成功地逃离虎口,令人钦佩。
假如韩信听了蒯彻的劝说,真的鼎足天下,历史将被改写。司马迁这样评价他:蒯通的计谋太牛了。使齐国混乱,韩信骄纵,最后导致了二人的死亡。他擅长游说辩论,为讨论东周列国兴衰写了八十一篇文章,合为《隽永》一书。
据说《战国策》是蒯彻所写,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也是他的后代。这些都无法考证,但他能言善辩却是世人公认和效仿。
我喜欢这些有智慧,能说会道的,喜欢在善言者面前倾听,在倾听时默默思考。像一条深水鱼,抬头仰望天空的飞鸟,投以羡慕的眼光。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