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演讲逐字稿,以下是演讲的全部内容: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职本科12届计科1班的彭佳勋,首先非常感谢学院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关于大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学院的老师当时说的是请我回来做讲座,其实我不太喜欢用“讲座”这个概念,因为在我的理解中,能开“讲座”的人一定是取得了一定成就,到达了某种地位的人。这样的人,才有勇气和底气站在讲台上。
而我恐怕暂时还没到达那种程度,所以我更希望把它当作是跟师弟师妹们的一次分享交流会。如果对你们哪怕有一丁点的帮助,那我也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一份微薄的贡献。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分享主题来自于我高三暑假看过的一本书,就叫做《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一本关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南手册,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卫星导航,所以我们现在很少迷路了。但是人生的道路,我们却常常迷路。我们总以为人生很长可以慢慢走,但是大学四年很短,所以更需要我们好好把握。
如果能提前了解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或许我们就能少一点迷茫,多一点方向。这也是我站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的。
那么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呢?读大学,首先当然是读书。
高中三年,我们总能从老师那里直接或间接地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上大学后就可以摆脱读书的束缚,做除了读书之外任何我们喜欢的事情。因此导致我们大多数人上大学之后都不爱读书了。
你会发现在你的身边,有人加入了很多社团,忙碌于组织或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有人找了很多兼职,早出晚归地奔波赚钱;还有人整天出双入对,亲亲抱抱举高高。
但是能够静下心来在图书馆读书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当你走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被人问到“你去哪里呀?”这样的问题,你回答“图书馆”的时候,别人可能都会觉得惊讶——“哇,学霸!”
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反而成了一件另类的事情了。因为大部分人都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
如果我们上大学是为了参加娱乐活动,那我们就成了业余学生了;如果我们上大学是为了兼职赚钱,那么学生这个身份就成了我们的副业了;如果我们上大学是为了花前月下,那我们要上的不应该是大学,我们应该去上《我们约会吧》。
当然我并不是说参加活动放松身心不好,也不是说赚钱补贴家用有错,更不是说勇敢追求真爱可耻。而是说,我们的父母辛辛苦苦供我们上大学,首先是希望我们学有所成。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很多人都听说过,我一直觉得读书就是在赚钱。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了9年义务教育,读高中的时候因为考上了重点高中而减免了高中三年的学费,读大学的时候申请了助学贷款,然后拿到的各种校内奖学金、企业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也差不多能让我还清贷款了。
可以说,基本上我读书没花家里什么钱,你以为我在读书,其实我是在赚钱。
现在,知识付费的时代已经到来,只要你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并且善于将它转化成可交付的知识产品,就一定会有人愿意为你买单。
可能很多同学会认为兼职也能赚钱呀,而且还能积累工作经验。虽然兼职也能赚钱,但是你要知道,绝对没有企业会因为你兼职经历丰富而录用你。而且不要单纯地认为一切兼职都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其实更多的是出卖我们廉价的劳动力而已。
企业是务实的,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要知道自己能填的是什么坑,也就是说你要知道你能做什么,你能为公司带来什么价值,这才是为什么对方要录用你的原因。
我们要读的书不单单是上课所用的教材,我们更要去读那些能丰富我们阅历、完善我们三观和刷新我们认知的书。
读书的作用就像《师说》里面说的——“传道受业解惑”。大部分人的迷茫和烦恼,也都正如杨绛先生说的“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大学四年可以说是我们人生中,能够专心读书的最后一段时间了。你要相信你踩过的坑和即将遇到的坑,之前都有人经历过,也一定有人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总结在了某本书上。所以你只有去读书才能遇到它们,然后找到答案。
韩寒的电影《后悔无期》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定有人会觉得,读了那么多书,照样也过不好这一生呀。
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产生了知识焦虑症;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躺在手机里面的各种app,占据了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所谓的“碎片化学习”方式。
表面上我们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但是因为我们的浮躁和被动接受,导致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程度变得越来越肤浅。
比如,你以为会“花钱”才会赚钱,所以你拼命地买买买,但是也并没有因此变得越来越富有。因为“会花钱才会赚钱”这句话的重点在“会”字上,而不在“花钱”上。花钱买奢侈品和花钱报培训班都是花钱,但前者是满足欲望,后者是投资自己。同样的道理,不同的理解、思考和行动,就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也并非学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我们只是知道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而已,而信息的传达并不等同于教育。阅读本身,几乎没有任何价值。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选择,选择之后的行动才有价值。
听过很多道理的人很多,读过很多书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人很少。所以说,不是读书没有用,是我们自己没有用。
读大学,其次是读我们自己。
小时候我们有很多梦想,我们想成为科学家,我们想成为运动员,我们想成为老师。大一的学生也总是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踌躇满志。
但是当你问一个大学生“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不知道”;当你问一个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想做什么的时候——“不知道”。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功课,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就是我们共同的、可能也是唯一的目标。我们长期习惯性地被动接受,结果导致我们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
上大学之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有的只是“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没有了固定的座位和作业,有的只是“大吉大利,晚上吃鸡”;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有的只是“猥琐发育别浪,等我集合打团”。
我们像一匹野马回到了大草原一样,无忧无虑地享受着大学生活。我们的生活是轻松了,但是我们父母的生活没有。当你觉得生活过得轻松了,不是因为生活本身变得轻松,而是因为有人为你承担了不轻松的那部分。
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因为我们几乎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我们有时间做其他任何事情,唯独没有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自己对话。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分不清“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区别, 打游戏、看电影或者听音乐都可以是兴趣爱好,但是那不属于专长。任何不能给你带来经济收益或者让你从大众中脱颖而出的技能,都不能算作是专长。
大家都有兴趣爱好,但不是所有人都有专长。有兴趣爱好是好事,但是如果我们的生活只是建立在兴趣爱好上的吃喝玩乐,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活一定会一事无成。
“兴趣爱好”虽然有个“爱”字,但其实它只是喜欢的程度而已。科比不是因为简单地喜欢篮球才成为了科比,周杰伦也不是因为简单地喜欢音乐才成为了周杰伦,他们是因为热爱才达到现在的成就。
只有当我们发自内心地真正热爱某一件事,并且长久坚持把它做好的时候,在别人眼中我们才有闪光点,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意义。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客观上没有条件和资源去参加各种兴趣培训班,没有经过培训的兴趣是很难成为特长的。在大学里我们经常需要填写各种有关个人资料的表格,如果表格里有“兴趣爱好”这一栏,那对于我来说很好写,吃饭睡觉打豆豆都可以写。但是如果表格里需要写的是特长,我发现我根本没有特长可以写。
而且我和很多理工科男生一样,过着“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四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树挪死,人挪活。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不做出一点改变的话,大学四年也就这样了。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作为一个文青,最后我选择了“摄影”。严格来说,“摄影”从来不是我的兴趣爱好之一,因为几乎每个玩摄影的人都会说“单反穷三代,摄影毁一生”,所以我一直不敢碰它。
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摄影可能是那时候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能逼着我走出宿舍,去接触不一样的人,去看不一样的风景的兴趣爱好了。
于是在我大二暑假的时候,用自己的存款买了我的第一部单反。然后开始疯狂地看各种摄影入门的书,尝试拍摄了很多不同的风格,报名了网络摄影教学班,认识了很多模特朋友和摄影师同行等等......
到现在我已经摄影三年九个多月了,如果当时没有接触摄影,可能我也会找到另外的爱好去培养。不管怎么样,正是因为当时有了要去改变自己的想法,才有了我现在程序员之外的生活。
时光恒久远,影像永流传。也希望你早日找到你的热爱,希望你不是只有腿特长。
刘同有本书叫做《谁的青春不迷茫》,是的,大家的青春都很迷茫,但是迷茫不是我们不思考的理由,就是因为迷茫,我们才更需要去思考。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吾日三省吾身”,其实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
李开复说:“不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要做什么,或者是做什么都提不起劲,那是因为你丧失了目标!”
虽然说有了目标不一定能够完成,有了计划可能也赶不上变化。但是因为有了目标,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我想这是除了有钱之外最大的安全感了。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汪峰在《歌手》总决赛的赛前采访说的两句话:
第一句是,“只有一种办法可以让自己进步,就是极为无情地面对自己的弱点。”
第二句是,“我已经过了要去向所有人证明,我到底是谁的阶段了。”
而在座的你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你应该去向所有人证明,你到底是谁。这样当你回顾你的大学生活的时候,你才可以很骄傲地说,我的大学过得充实而圆满。
以上就是我演讲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