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陪一颗心长大》里的一段文字,哈克老师擅长催眠,这书里给我们介绍了如果运用有趣的催眠暗示语法来找回温柔继续爱。上面是一个例子,因杏仁的“臭味”直接拒绝杏仁饼的大女儿,在哈克老师的暗示性语言的作用下,让大女儿踏出了吃这一步,然后真的发现了杏仁饼的美味。至此撑开了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美食的空间,最重要是守护了夫人休息享用美食的时光。
看完这个小例子,我想起了我家林爸爸和孩子的互动,原来用的语法与催眠大师一样呢。
记得大女儿几个月的时候,家里做了一道苦瓜焖咸菜,我们料定孩子是不会吃的,哪有小娃娃喜欢吃苦呢。但林爸爸就那样夹起一块苦瓜,放进嘴里,夸张地描述:“嗯~~苦苦的,甘甘的,真好吃呀。”孩子就一直盯着他的表演,可以说是眉飞色舞地强调这苦瓜的美味。然后孩子就大声说“我也要我也要”。我们看着她吃,以为她会吐掉,不过小家伙吃完也学着爸爸的样子,“嗯,甘甘的,真好吃呀。”然后继续要苦瓜吃。从此,家里做的苦瓜类的菜,孩子都会抢着吃,她真的就感受到了苦瓜苦苦甘甘的味道,很美味。
就像哈克老师所说——我们并没有要勉强孩子什么,只是希望鼓励他们多尝试点不一样的,希望孩子可以多去尝试,吸收更多(营养、知识)。
现在大女儿会比较挑食,对大部分的青菜都不爱吃,经常一盘新的青菜上桌,她也是直接拒绝,我不要青菜。通常这个时候都是爸爸展示表演功力的时候,夹起青菜大口放进嘴巴(为了女儿,爸爸都改了不吃青菜的习惯呢),边嚼边享受状:“哇!!!我觉得好好吃哦,脆脆的/软软的/甜甜的/鲜鲜的……,你要不要试一口看看?”,
这时候作为妈妈的我也赶紧加入,肯定爸爸的描述:“果然耶,真的好吃呢,嗯,我要吃多一点,你试一下?真不喜欢的话可以不吃的。”
通常孩子就会带着一种好奇,忍不住了,“好吧,给我试一口!”,
我们就会夹菜放到她伸过来的勺子上,认真看着她吃下去:“是不是呀,好吃吧,是不是脆脆的/软软的/甜甜的/鲜鲜的……,特别好吃?”
小家伙大部分时候都会点头“嗯嗯嗯,真的!!我还要!”(当然,也会有的时候,她尝了,真的不喜欢,然后我们也不会再勉强她,虽然多吃青菜很重要,但尊重她的选择权,我们认为也很重要,关键是她平时也有吃水果和其它蔬菜,所以当下的不吃,也就不是特别重要了)
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详尽的夸张的描述,能让孩子似乎真的感受到了那种真实的存在,而这一种带着美好的想象,就为僵硬的拒绝的空间打开了一个期待,父母和孩子就不容易陷进强迫与反抗的对立关系中,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乐趣的,新鲜的,值得一试的画面里。
还有一个关键的地方,我们的描述语里会注意传递给孩子一种声音——这只是我们的感觉。
孩子尝试后,我们也会认真的问一问她的感觉如何。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轻松的尝试——我可以觉得好吃,也可以觉得不好吃,我遵从我自己的感受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