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掌握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得到》
相信很多订阅得到的同学都在遵循这个原则: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每天坚持,努力让自己活在未来等等。
持续几年下来,脑海中很多概念变清晰了,实践中也能偶尔用到一些方法论。
然而,成长的效果有没有非常显著?你有没有成为行业领域中的牛人?
极少数的人能够达到,而我个人的感觉是学得多忘得多,相信很多同学也是同感。
直到深入学习了“批判性思维”后,我从认知边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终身学习者?”,才解掉了疑惑。
问题拆分
今天的分析会涉及一些哲学内容,有点难理解。为了能够清晰地表达,我将问题拆分成四个小问题:
- 第一: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如何找自己对“终身学习者”的认知边界;
- 第二:这个边界受限于基因还是模因;
- 第三:为什么会困在边界之中;
- 第四:怎么破。
触达认知边界
首先,我们拿批判性思维的工具“逻辑三洽”来验证一下。
世界变化之快,很多大佬都说:“连睡觉都是浪费时间”。而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来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才能掌握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大部分人可用于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要利用好碎片时间。
从逻辑分析,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仔细推敲下,事实证据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呢?
举三类人群作为例子:
- 第一类人:喜欢看书的人。每年花大量时间在看书上,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知识技能渐长,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人;
- 第二类人:很多大牛。不见得一有空就看书、听书,但他们无论是get新技能的速度还是对趋势的敏感度、逻辑表达能力,都能在团队中一直保持领先;
- 第三类人:很多成功的商人、投资者,没有看过很多书,听过很多课。但在商界、投资界游刃有余,我们也不能说他们就没有竞争力。
细细反思,后两类人不一定比第一类人看得书多,但他们通过学习(当然不一定是书本上的)建立了自己的思维模型(原则),并花大量的时间来打磨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型。而第一类人,看书花得时间虽多,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书上了,反倒实践的时间越来越少,学到的知识也并不能内化成为其真正的竞争力。这些都和碎不碎片学习没有半毛钱关系。
因此,这句话没有错,但不同认知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乃至于之后的行动完全不一样。
终身学习者不等于终身看书者,更不等于能够掌握面向竞争力。
如同混沌大学的Slogan:“学到不如做到”。
与其怀着知识焦虑的心态,看100本书,结果只践行了其中1本,还不如放慢速度,踏踏实实看10本书,通过整合10本书中作者的思维模型和原则,建立和打磨自己的思维模型,并且践行内化成为自身的技能。否则,看再多书同样是浪费时间。
看书、听书、听课再到践行的转化比例太低了。不说别的地方,这次学习创新院的课程,有4.2万的播放量,参与完成练习题的同学只有259人,1%都不到。可见,超过99%的人,并非是一件难事。同时,也恭喜此刻正在参与评论的同学们,你们都是践行者。
边界受限原因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小问题,这个边界受限于基因还是模因。在我看来,“终身学习者往往成为终身看书者”,同时受限于基因和模因。
在基因限制方面:“懒惰”是人性之一,来自基因,保护我们的能量不被过度消耗。终身看书者是思维的懒惰,因为看书很舒服,但实践却很累,而且会伴随很多新问题、挫折和失败,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这从人的本性上来看,是不愿意面对的;
在模因限制方面:看完一本书,会给你“学到”的错觉,自以为掌握了新的知识,很有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从某种意义上甚至会阻止人们去真正“做到”,因为真正去做,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破坏了这种完美的满足感。
为什么会困在边界中
第三个小问题,为什么会困在边界之中?困在终身看书者的边界中的本质是两点:1. 感官欺骗了你;2. 理性同样在误导你。
就如第二个问题所讲得,舒适、满足感的感官在欺骗你,让你停留在“学到”,而不去实践。
认知没有升级,甚至没有意识到思维模型(原则)的存在的时候,理性也会自欺欺人,让你止步于“学到”。
而实际上,学到肯定不等于得到。
怎么破
第四个小问题,怎么破。讲到这里,破局的方法也很简单。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做到比学到更重要,因此,终身学习者就应该变成终身践行者。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知识输入来指导我们实践,但要提醒自己:知识的输入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要为了知识焦虑而看书。
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工具,能够让我们判断一个观点暂时的正确与否。因此,通过这个工具,有可能触达和打破自己原有的认知边界,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用好批判性思维工具,相当于给了终身践行者带上了一把强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