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说,人到18岁到25岁应该学会爱和信任,若在人生这一阶段中学不会,以后将会面临孤独的困扰。怀着学习爱的心态找到了弗洛姆的这本书《爱的艺术》,本打算从中学会爱,没想到开篇弗洛姆就和读者讲得极为明白,“在我这里,你是学不会爱的,若有此打算,尽快打消这念头”,他也真是够坦率真诚的了。
和我们不一样的是,弗洛姆并不认为爱是人类天生的情感本能,而是需要长期培训学习的艺术。无论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都强调“爱”。人类都发展几千年了,怎么能还没点长进呢,因此便天天把“爱”挂在嘴边,就怕他人不知道。但事实是,大部分人还真是不懂爱。
可能有人会说,你少在这里危言耸听,这天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个子民不爱自己的神灵,哪个人不爱自己,爱,必然是无处不在的。
你确定,你父母是真的爱你,而不是把你当做自己所有物,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你确定,子民是真的爱神灵,而不是把它当做自己可以利用依靠的心理安慰?你确定,你是爱你自己,而不是为了掩盖自己没有爱的能力?你说你懂爱,那你来说说,爱,是什么?
我不懂爱,不过有人比我懂。弗洛姆说:“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喜欢看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喜欢听百般无聊的爱情音乐,喜欢说毫无创意的“爱”,喜欢一直追求得不到的“爱”。
因为,我们确实没有爱,不懂爱,没有爱的能力。
“爱”被应用的如此泛滥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谁会天天嚷嚷自已经拥有的东西,你听过马云说自己很爱钱么?听过刘强东说自己爱美女么?听过马化腾说自己有大房子么?还真没有。
我们常把爱情错当自己能否被人爱的条件性问题,对象问题和“堕入情网”的暂时性问题,而没有真正意识到,爱情,其实是一个能力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爱这么麻烦啊,我不学就好了,没有爱,我照样活的好好的。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如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为爱自杀的现象。到底是人变得脆弱了,还是我们再也忍受不了对孤寂的恐惧感。
孤寂意味着与外界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引起羞愧感和负罪感的根源。
我曾经一个人独自呆过一周,那段日子,特别喜欢跑去阳台上。直到现在,我还是不能很好与人建立联系,只有把自己扔在各种社交场合,来弥补内心的恐惧窒息感。直到看到《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并在努力锻炼自己爱的能力。
爱,冲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高墙,使人与人结合;爱,克服了我们的孤寂感、与世隔绝感;爱,保持我们对自己的忠诚;爱,保持了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面貌;爱,是我们生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