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糕吃吧?”
“做糕吃!”
几乎是不约而同。
这时节,最应景的当属撑腰糕,吴地风俗,二月二吃撑腰糕。扳扳手指头,也就是近几天的事了。
为啥要吃撑腰糕,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吃了之后强身健体,一年四季腰背好,腰不痛。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或者说有没有科学依据,实在是很难考证的。我推测,农耕时代,农民更加爱惜粮食,过年时吃剩下的年糕,放了个把月了,难免会发霉,舍不得丢弃,就切成片,油里煎煎继续吃。更何况,农民最怕有个腰酸背痛干不了农活,因此总是乞求身康体健,于是,不但要把剩下的年糕吃掉,还要根据形状赋予它新的意义,将变形的年糕叫做撑腰糕。慢慢地,这一做法流传开来,也就成了民间的风俗。这个风俗有多久了?从文献记载看,至少在清代已有此说法,清代的蔡云在《吴歈》中就是这样描述的:“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说得十分清楚。
所以,苏州几家老字号里出售的撑腰糕,严格来说,就是传统的年糕,当然不会是过年时的陈货。这个年糕,在苏州是一年几变的,过年时节叫年糕,二月二就是撑腰糕了,到了九月九,就是重阳糕,虽然是同样的糯米糕,却会根据时节的不同更换不同的名称,这也是苏式糕点的风格之一。
吴江东部地区的撑腰糕,跟传统的苏式撑腰糕还是有点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它是现做的,不是用年糕再加工而成。年糕是用米粉蒸制而成的,糯粉和粳粉相拼蒸熟,靠手工揉制,考验糕作师傅的功力,估计现在是用机械代替了。这种做法跟别地的用糯米饭打成年糕也是明显不同的。
做撑腰糕,先要揉粉。揉粉是个技术活,前几天,朋友在网上晒她的青菜瘪指团,碧绿生青的青菜里散落着洁白的小团子,一青二白,十分诱人,就有人讨教做法了。想起来也是简单的,把青菜炒好,加水,氽入预备好的瘪指团,烧个几分钟出锅即可。但真正要教别人,教没有一点烹饪基础的纯吃货,并不简单。比如,这个瘪指团自己做的话,就要说上一大段,最紧要的,是要有糯米粉,要会揉粉吧。
我家有年前剩下的水磨粉,手边的事,可以说干就干。烧开水,先点粉头揉粉。同样是揉粉,面粉用冷水,而米粉则必须用沸水,滚烫的水,倒入粉中,搅一个小粉团,再慢慢加入温水,将整个盆中的粉揉成一个大团,水要加得不多不少,粉团既不烂不粘,也不干不裂,这样才能听任你制作成想要的形状。
做撑腰糕,就把粉团搓成手掌大小的腰圆状,压扁即可。起油锅,煎成两面焦黄,再加入糖水,略煮收干即成。糖必是红糖,有的人为了考究,用的是绵白糖,结果糕的颜色就很寡淡,反而一点也不出彩。只有用了红糖的撑腰糕,才会色泽红润,仪态万方,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刚出锅的撑腰糕,韧性十足,油光鉴人,咬一口,芳香四溢,吃上几条,确实会有壮骨健筋的功效。
这样的美味,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只是当年很少能够吃到,一年也就是那么一二次,现在可是想吃就吃的,但也只有现在的时节,撑腰糕才是最应景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