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生于1930年的江南世族。许先生患有先天肌肉萎缩,13岁才能靠双拐走路。少年时期遭遇战乱,随家人移居台湾,后离开台湾在美国执教,是美国、台湾、香港等多所大学教授。
许先生在采访中传递了大量有价值有深度的信息,给观众很多启发和思考,而最吸引我的是许先生关于文化,关于读书人的一些引导。
在网络信息时代,全球性共性的问题是人找不着目的,找不着人生的意义,无所适从。
采访提到美国文化的衰落。
西方精神文化始于“神”,随着市场化以及都市化程度加深,原本的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在瓦解,族群开始分散,网络媒体的普及,“神”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神”被扬弃了。
当外化的“神”失去了原本的地位,人们的心无处安放,人也无法安身立命,产生精神危机。
而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没有外化的“神”,人为贵,天心即是人心。
《阴符经》讲: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这部道家经典告诉我们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天人一心。
所以,中国人不向外求一个神,我们只要拾起中国文化,便可拾起精神信仰,没有依赖,没有靠,一切都是靠我们自己。
观察宇宙自然,观察人类社会,历史兴衰,把这一切统统内化到情绪情感里面,这就是我们精神的归宿。
图片来自网络
许先生提到,旧知识分子的理想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样理想在这个时代依然应该继续。目前的状况是新的理想没有出现,旧的理想被放在一边。
现在的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不是思考者。
网络媒体,每天推出大量信息,人们在互相影响,想知道的答案在网上都能找到。于是我们习惯于去寻找现成的答案,越来越懒于自己思考。
在轴心时代,也就是圣人辈出的那个时代,每个文化圈都会冒出人来提出问题,历代都有人跟着思考,做注脚。
现在在信息时代快餐文化,做学问研究文化,都像吃快餐一样,饿了买来就能吃到,吃饱了就好。所有的答案都太现成了,反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少有人对这些大问题,大学问做注脚。
图片来自网络
许先生是年鉴学派的历史专家,年鉴学派的特点是“整体的历史”。通过与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联合,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历史。
许先生提出,这个重建知识分子理想的使命在今天的大学里已无法完成了,但在讯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人完全可以从最起码的阅读能力开始,脚踏实地的完成这个使命。
这是个迷失的时代,也是个好时代,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足够丰富,以至于可以使我们之中有理想有志向的普通人完成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问家,可以成为思考者,智者。
许先生的虽为残疾人士,但正因如此,他从小就不像其他男孩一样在外面跑,性格很稳。他因此不争不抢,踏踏实实的向内求,往内在探索。这样的习惯让他思考问题不停留在表面,而是往深了想,思考的全面且彻底。
许先生说:
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我们要想办法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超越你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们没见过的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
这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思考方法,善于学习历史,运用历史,敢于对未知世界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探索,敢于拓宽思维边界。
图片来自网络
许先生给乐于分享知识的人及媒体一个建议:如果能在输送知识,刺激知识之外,发动大家讨论交换意见,变成一种呼应,这是很强大的力量。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以我的认知和眼界,尚不足以向人输送知识,不敢去解读什么。之所以想在这里写下这些东西,是希望有一个窗口,把自己感悟到的、体验到的东西分享出去,希望有共鸣的人能够一起讨论,交流想法。
文化需要众人传承,如果大家都闭口不谈,那么真正优秀的文化会被淹没。只有敢于张口,敢于批判,敢于接受评价,文化才能够在我们手里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