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一家准备组织家庭聚会,原本是开心的事情,但是这时候却有人开始阴阳怪气的,说聚会活动安排没有考虑到ta的具体情况,然后又上升到别人不在乎ta云云。
我听了以后心里不以为然——大家各忙各的,除了你自己,谁有空想这么多这么细?纠结别人在乎不在乎你,又有什么意义?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一个词——受害者心理。有的人总是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受害者,好像全天下ta最惨,别人都不待见ta。越是这么想的人,越是会把自己的妄想当真。
其实我想说,我们大可不必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有什么不满,心里有什么不痛快说出来就是了,在心里盘算一百遍,不敢硬刚,最后自己只会越想越觉得委屈。
今天的事突然让我想到以前的自己,以前我也喜欢扮演受害者,总是期望自己耍耍小性子能得到对方的注意,让对方温柔地哄哄我。我喜欢被人捧在手心的感觉——却很少有人真的理解我使性子背后的意图。
喜欢扮“受害者”的人通常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别人纷纷离他而去,对他逐渐疏远,另一种就是ta只能蹲在阴暗角落给自己画圈圈,不停说着自暴自弃的话,并觉得“我不配……”
习惯扮演受害者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结果不如我们预期,那么至少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而不是深陷在受害者逻辑中。比如,我们可以平静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提出你认为更好的方案也可以——至少我们努力过。或者,温和地表达我们的感受,比如我认为这次活动对我来说不太方便,考虑了一下还是不参加。
所以,与其钻牛角尖,牵扯上一堆有的没的,不如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有时候,站在第三者角度看,才会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可笑,多么没有逻辑,而如果只是一味闷头苦思冥想,可能连自己都没办法发现这些。
换个角度想想,才发现以前的自己有多矫情。矫情的人往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直接表达诉求和感受的人,为自己争取以后才有可能得到。
今天看了一本书,书里面写,我们每个人要学习无条件爱自己,就像无条件爱身边的人那样,无论高矮胖瘦,我们都要爱自己,我们要学会照顾自己,尊重自己,才能找到能照顾我们,尊重我们的人。
也许,要找到一个真正爱护关心我们的人很难,那在此之前,何不先学习关爱自己呢?
无论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如何,对我们持何种想法,归根到底那都是别人的事,我们无法掌控,放弃那些“我不配”、“某人在针对我”之类无止境的自我pua吧,尽量用一些有意义的事冲淡无意义无意识的空想,将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上,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些与他人如何对我们毫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