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由于他早年一首诗《乡愁》,红遍文坛,传遍神州大地,而被人们誉为“乡愁诗人”。
的确是的,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先知道《乡愁》其诗,再知晓余光中其人。如果说大家是通过这首诗,认识、熟悉余光中也丝毫不为过。然而,事实上,余光中却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有人说,如果一见面你只和余光中聊《乡愁》,他会急。想来也挺有意思。怪只怪《乡愁》光芒太过耀眼,很容易遮掩他的其他作品。
我也曾一度这样认为。《乡愁》作为余光中的代表作,不仅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本人对祖国母亲的情深意切,更代表着大半个台湾的大陆情结。能够深入太多人的内心,所以它的地位也就不可替代。不过,当我读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从诗歌到散文,最初对他浅显的认识才得以丰满起来。
就在昨日,我刚刚将一本《余光中经典作品》读完,今天,便迫不及待地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了,以宣泄心中逐渐集聚起来的对这位作家、学者、诗人的崇拜和仰慕之情。
有时候一个下午,比一辈子还长
余光中的散文,有诗的韵律,有怀乡的深情,更有深邃的文化历史内涵。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当我们读某些散文的时候,甚至是某个知名作家、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散文,其中,总有些能让我们喜欢的爱不释手,却也不免有些东西难以勾起我们的阅读欲望。的确,这种现象对于我而言,时有发生。但当我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在作家当中,余光中的作品,对我来说是个例外。
余光中在散文《开卷如开芝麻门》中说,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
首先,我喜欢读余光中的文字,书中的文章无论哪一篇都不曾使我产生厌倦。它们似乎有一种魔力,刚好迎合读者的喜好,知识性、趣味性双管齐下,没有一丝一毫的枯燥与乏味之感。想来,这就是余光中本人所说的不朽的作品了。经得起一读再读。
当然,在这本书为数不多的十几篇散文当中,思乡情怀的文字还是居多。除此之外,也有关于异域风情的描写、个人情感抒发的篇幅包含在内。在《逍遥游》当中,他的故土是“诗经中的北国,楚辞中的南方”。在《四月,在古战场》,他的中国不是地理的,是历史的。不在台湾海峡的这边,也不在海峡的那边。在《咦呵西部》里,他说,在国外,有时候一个下午比一辈子还长。
还有《听听那冷雨》,还有《焚鹤人》,还有《记忆和铁轨一样长》,还有,还有……在所有的这些作品中,你能感受到一个游子、一位异乡客,对故土缠绵不尽的情意。然而,转念间,又觉得你我非他本人,又何曾了悟此等感受之一二?
昨夜,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余光中的诗,定是和散文一样,同样是经得起一读再读的。书中收录了近百首诗歌,也仅是作者诗歌的一小部分。诗歌之于散文的不同之处在于,诗歌简短但意蕴无穷,作者想表达的,到读者那里所体悟到的东西和情感,也往往因人而异。
而,余光中的诗,或者说他诗歌中的精品,绝非《乡愁》这一首。就算是同样表达思乡情结的,好的诗作,在这本书中,也不止此一首。节奏韵律,如此,情感,亦如此。
《舟子的悲歌》中,我心里有一首歌,好久,好久,都不曾唱过。今晚我敞开胸怀舱里卧,不怕那海鸥偷笑我:它那歌喉也差不多!我唱起歌来大海你来和:男低音是浪和波,男高音是我。
《淡水河边吊屈原》中,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仿佛嗅到湘草的芬芳;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它依稀流着楚泽的寒凉。
《民歌》中,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或者所谓春天》里、《摇摇民谣》里、《乡愁四韵》里、《中国结》里、《秦俑》里,在所有这些诗作里,无论是怀乡的,还是其他有抒怀咏志的,都能让我们产生如临其境的错觉。值得一提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里,寄情不单单在故土,重在这古老大陆上的历史文化根基。在他的思乡情结中,古中国、古文化,那些先人传奇、那些历史踪迹,那古大陆方才是他永久怀恋的故土。
余光中说,我的诗歌,不只是《乡愁》。我想,凡是看到老先生这句话的人,都会有所思、有所想。想要多了解这位诗人,唯有去他到的作品里。他的诗歌,“乡愁”系列不只《乡愁》一枝独秀,其他题材,也不乏璀璨明珠。
余光中,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话说回来,余光中的作品,到底是诗歌好些,还是散文好些,还是杂文,或是评论、翻译?我想,就算老先生自己,想必也很难给出答案。
眼前的这本书,除了散文、诗歌,也收录了八九篇杂文,读后只能用喜欢二字来表达。杂文篇幅虽短,但内容完整,表达明确,一语中的。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在这里,我想做个不太明智的对比,鲁迅先生虽为伟大的文学巨匠,但他的杂文读起来总让我摸不着头脑,相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读余光中的文章。当然,在里面有我个人学识浅薄的元素在内。
总之,余光中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我们很难评判他在哪一方面对文坛的贡献大些,哪一方面又相对小些。其实,我个人认为,正是所有的这些体裁各自生辉,才成就了余光中。他像一颗耀眼的明星在文坛熠熠闪光,是他的诗人、作家、学者等多重身份的聚合之作。
再说,就读者而言,喜欢散文的,自是觉得散文好些;喜欢诗歌的,那诗歌便是美妙的、无与伦比的。无论是什么,开卷有益,我们都要致谢余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