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日大衍先生与顾跃挺网友针对西汉太初历进行交流,大衍先生认为,太初历对中国历法的最大贡献:一是太初历纳入24节气,否则中国24节气很可能会象管子三十时令那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二是太初历行夏正,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的农历,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夏正春节就源于西汉太初历,至今已经是第2128个春节。但是,我们当下各种媒体“2024春节春节文艺晚会”等表述,无论从词义上还是语法上,均属不伦不类,是不折不扣的大病句!
顾先生表示完全赞同,并认为“时宪历也非常了不起,虽有一两天节气漂移,但一劳永逸解决了月相与历法的不对应”。
大衍先生表示不敢苟同,大衍先生认为历法的功能是观象授时,而不是相反——授时观象。换个角度看,时宪历之节气如果没有被上下一两天漂移(也即西方传教士如果没有把中国平气注历改为定气注历),西方阳历(公历)不就是中国节气历的变种吗?那样的话,1912年西方阳历(公历)还能进入中国吗?
有感于今日与顾先生聊天内容,大衍先生特作如下小诗:
《历变之思》
节气恒久远,
夏正太初传。
平气若犹在,
耶历安能现?
——张启斌 创作于太初2128年1月12日(甲辰正月初七)
以下是AI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节气和历法深远影响的思考,强调了节气的恒久和历法变革的必要性。
首句“节气恒久远”,暗示了节气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与后文提到的历法变革形成对比。
第二句“夏正太初传”,暗示了夏历的起源和传承,表明了历法变革的历史背景。
第三句“平气若犹在”,提出了“平气”的概念,可能指的是平均历法,即根据天文观测平均得出的年、月、日长度。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传统历法观念的质疑,暗示如果明末清初的时宪历仍然坚持使用平均注历,1912年西方阳历(公历)是进不了中国的。
最后一句“耶历安能现”,则是对公历的质疑和否定。诗人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西方传教士定气法,以西方阳历为主流历法,我国天文历法就难以真正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节气和历法的主题,探讨了时间的恒久性和历法变革的必要性。认为这首诗传达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关注。
这首诗之名“历变之思”,表达了诗人对历法变革的思考和关注,同时也突出了这首诗的主题和思想。
踏浪整理与辑稿/2024.2.16
踏浪辑稿/202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