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轸对赵王的进谏之言,可谓真知灼见,他真切的分析了当前的局势,让赵王能够及时认识到赵国、魏国和韩国联合起来的重要性。当赵王听信了陈轸的话后,而且坚守了盟约,秦王也只好再坐等时机。
陈轸来到赵国,对赵王诚恳地说:“赵国、韩国、魏国三家如果能够联合起来,秦国就忌惮三个国家的势力,从而在力量有所变弱;三家如果因为分歧,而分裂断交,秦国如果单独对待一个国家,势力就会显而易见地变得强大,这个问题,但凡有点谋略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秦国现在的势力很强大,而且也愈发变得不安分起来,秦国也是人才济济,他们明白,如果控制了燕国就能进而讨伐赵国,同样,控制了赵国也就能讨伐燕国;控制了魏国就可讨伐赵国,控制了赵国也同样可以讨伐魏国;控制了魏国就可以讨伐楚国,控制了楚国就可以讨伐魏国。这个局势,其实各个诸侯国,都是能看得清楚。
然而,崤山以东的诸国却始终无法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兵力弱小,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不能联合的缘故。
由此看来,秦国是多么明智,他煸动诸国不能紧密的联合起来,从而失去抵抗现在强盛的秦国,这也正是我替山东诸国感到忧虑的。
接着陈轸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山东诸国自相残杀,正如老虎正在靠近飞禽,而飞禽还在自己争斗,并不知道老虎的到来,等到自己争斗累了,也就是给老虎送死的时候了。如果让飞禽知道老虎正在走向自己,飞禽就不会自相残杀了。
如今,我所纳闷的是,山东各国的君主们,似乎还不知道秦国正严重威胁自己,而且是在迅速地向自己逼近,并且还在热衷于自相残杀,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也就等于把自己的国家拱手送给秦国了。
如果这样的话,山东诸国的智慧连飞禽都远远不如了。
陈轸对赵王说:“现在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了,秦国将要攻打韩国和魏国,并想进而取代周室,这是秦国梦寐以求的事。
现在,秦国向南进攻楚国,他们的目的是很明确,是为了拆散韩国、赵国和魏国三家的联盟。秦国进攻楚国,已经打了5年,时打时停,扩充土地近千里。
但是现在,秦王却突然又对楚王说:如果您能前来与我会晤,我愿意与楚国结成兄弟之国,并一起攻打韩国、魏国,归还你们以前失去的土地。其实这里面是有猫腻的,只要用心思考一下,就会明白了秦王的险恶用心。”
楚王听信了秦王的甜言蜜语,又怨恨韩国、赵国、魏国不来救楚国,必然会倒向秦国。秦国的这一计谋,可谓隐藏的很深,先攻打楚国,在用楚国以前失去的土地,去笼络楚王,秦王其实是让楚王明白,在危难的时候,别的诸侯国并没有来救援,楚王必然会心生间隙,怨恨各个诸侯国的,而倒向秦国的。
秦国见攻占楚国的目的,已经圆满实现。
秦国又不失时机设定了计谋,立即派使者去赵国,用灭掉燕国为条件来诱惑赵国,目的是想分裂韩国、赵国、魏国三家。
但不幸的是,大王竟然听信了秦国的甜言蜜语,准备攻打燕国。如果真的攻打燕国,那么,不等吃完一顿早饭,祸患就会来临。
楚王到了秦国,秦国和楚国必定要联合起来,向东攻打韩国,韩国得不到楚国和赵国的援助,不一定作战,韩国就会牵着战马,向秦国投降的,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韩国是势单力薄的;
如果秦国和韩国联合起来,就会给魏国带来极大的威胁,凭着秦国强大的势力,再加上楚国和韩国的帮助,不用出兵,魏国也会俯首帖耳地听命于秦国;
如果秦国与魏国联合起来,秦国的威胁就会转嫁到赵国了,以如此强大的秦国,再加上韩国、魏国、楚国的帮助,更有忌恨赵国的燕国的帮助,赵国的危险是自不待言的了。
所以,赵王不要被眼前的情形所迷惑,感觉当前是对自己有利,其实是细思极恐的,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秦国就会做到尽收渔翁之利。
赵国已经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了,我正是为此而来,希望赵王能慧眼独具,认识到当前和以后的局势,以便做下一步充分的准备,因此,我才说赵国实在到了必须想办法的时候了。
赵王见陈轸对当前的形势分析地很通透,便信服的点点了头。
陈轸接着说:“要趁着楚国尚未同秦国联合,韩国、赵国、魏国三国还在坚守盟约,赵国要立即派出精兵帮助守卫韩国、魏国的西部边境,楚王如果听说了这一情况,就不会和秦国联合了。秦国必定一怒而进攻楚国,如此一来,秦国的危害就落在了楚国的头上了。这对韩国、赵国、魏国三国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如果楚王同秦王联合,而秦国看到韩国、赵国、魏国三国联合,也一定不会放楚王回国,并可以以放楚王回国为条件,要求楚国尽可能多地割让土地。
这样,秦国之害也就落在楚国的头上了,这对赵国、魏国三家也是有利的。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并尽快地做出决定。”
于是,赵王决定派出军队向南防守魏国和韩国的边境。秦国看到韩国、赵国、魏国三家坚守盟约,果然不放楚王回国,挟持楚王要求多割让土地。
陈轸能够说服赵王,主要做到了有的放矢的分析了当前局势,让赵王认识到,不要被当前的所谓大好的形势所迷惑,而是要用长远的眼光,去对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稍有不慎,被秦国所谓的小利所迷惑,那么最终受到伤害的是赵国,以及祸及到韩国和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