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河南巩县南瑶湾村一个男娃出生了,这个男娃就是杜甫。
杜甫是是诗人杜审言之孙,杜审言在唐高宗年间中进士,诗名甚高,被认为是唐代“近代诗”的奠基人之一,家庭“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彼时在内家境优越,在外正处于开元盛世,国泰民安,由此,当时的杜甫过着潇洒自在的生活,还与当时被赐金放还的大哥哥李白同游,可以说是愉快的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照这样看来,杜甫在仕途上应该一帆风顺,大展宏图,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杜甫两次考取考取功名均落榜,第一次是在735年,当时杜甫23岁,但是碰到一个“性刚急,不容物”的考官,名叫李昂,不过一次失败没关系嘛,当时的杜甫也不以为意,心想我还年轻,总会成功的,还做了一首诗表决心,就是《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于是杜甫就怀着满腔雄心壮志等待时机,一转眼30多岁了,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天宝六载(747年),玄宗想广泛吸收天下才艺之士,敕令各地凡有一艺之长者都到京师接受考试选拔,量才授职,杜甫心想终于等来机会了,踌躇满志再上考场,但是谁想到,结果是“无一得中”,一个都没有录取。
难道真是题目太难,人太笨,当然不,当时的考生是被坑了。
因为当时的宰相是人称“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
这人作恶多端,晚上睡觉都要换几个卧室,因为担心被人行刺。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堂抢夺自己的权利,于是蔽塞言路,排斥贤才。所以这次考试他也设法将有识之士统统拒之门外,还去告诉玄宗说,“恭喜皇上,皇上英明呀,野无遗贤呀”,意思就是有才之士都在我们朝堂上了,外面都是些不学无术,愚昧之人。
就这样两次考试都已失败告终,但是杜甫还是不甘心呀,于是就当起了北漂,四处奔走献赋,客居长安十年,但是也没漂出什么名堂。
北漂很苦,但是时代连这个机会都不愿意给他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了。
而就在同一年,杜甫的儿子也饿死了。公元754年,由于长安遭大水,生活难以维持,只得送妻儿到奉先县寄住,而等到这年杜甫回家省亲,儿子却被饿死。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忧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瘘有仓卒。
但就在这个时候,杜甫还会想到平民百姓,说我大小还是个官儿,可以免租税和兵役,尚且狼狈得如此,那一般平民百姓,肯定是更加艰难呀。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尤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携妻子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尽管自身难保,杜甫还是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为剿灭安史叛军进言献策,757年,杜甫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类似现在的监察部门,就是监察皇上决策失误之处,官职大概比九品芝麻官大一些,位居七八品。
而在一年之后,由于杜甫直言进谏,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个官职基本代表一切又回到原点。
这一时期,杜甫心中郁闷,回家省亲,一路看到百姓因战乱受尽苦难,写下了他的代表著作三吏三别。
《石壕吏》就是其中之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而后759年,杜甫对当时的时政失望至极,小小一个官职不要也罢,毅然辞去,去往西南漂泊,在成都建了一个小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杜甫草堂”。
有一天,杜甫的茅屋被大风刮坏,一首著作又诞生了,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生活这般狼藉,还说什么时候眼前能出现这样安稳的房屋,庇护天下寒士,(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啊!
自身遭遇如此,杜甫还是心系国家,关心着国家局势,763年,唐军打了个胜仗,收复了河南郑州和开封等地,杜甫听到消息非常高兴,又做了一首诗,叫做《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大概是杜甫最高兴的一首诗吧。
当时杜甫已经50多岁,因为思乡情切,杜甫急于返乡,而旅途不顺,诸多周转,这段时间,杜甫几乎都在船上度过,一个月夜,看着眼前的景象,杜甫情难自已,感叹在这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像是只沙鸥一样,四处漂泊。
直到770年,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他死前的最后一首诗里“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也还是满怀对家国和人民的牵挂。
“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但是他生不逢时,没有实现。有才能有热血但却不被赏识和重用、两次改变命运的考试都遇人不淑,盛世转衰,一生漂泊,但还是心系国家,忧国忧民。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也真的是个圣人。
就是可怜他没能看到安稳的河山,牵肠挂肚的走了,不知道可有人告诉老杜,放心吧,我们现在好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