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菩拉
《流浪地球》观影回来,写下观影感受。鉴于散场时听到有观众说情节有稍许凌乱,某些地方看不明白,我就从影片本身,结合原著的细节方面,做一些比对。
文中有多处剧透,介意的慎入。
“流浪地球”计划背景
《流浪地球》原著讲述的是由于预测到太阳将发生氦闪爆炸,太阳系即将遭到毁灭,人类发起了逃离太阳系的“流浪地球”计划,并移居到了地下城。
移民计划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整个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多年,一百代人。
影片中故事的发生点,以我的理解,是在刹车时代结束,逃逸时代的开始。地球在最后一次变轨到达远日点时,由于木星力量过于强大,地球突然遭遇木星吞噬,偏离了流浪地球计划最初设定的构想。为了拯救地球家园,人类发动了紧急救援,并借助木星的力量,让地球达到逃逸速度离开太阳系的过程。
影片故事主线相对于原著,应该算是抽取了部分片段,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方面改动都很大,剧情冲突集中在这场救援上。
时间
原著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从地球停转的刹车时代,一直到逃逸时代的四百年间。
影片故事则发生在地下城的中国年大年初一。从后续发生的事件可以推测出,此时正处于地球十五次变轨中的最后一次变轨加速。这时候地球距离太阳最远,离木星最近,也就是到了流浪地球计划的最关键时刻。地球能否借木星的引力,到达逃逸速度,就在此一举。影片把这场危机设定为是突如其来的,未强调其中的关键时间节点,有人看不明白可以理解。
家庭关系
影片里是一家四口,儿子刘启(屈楚萧饰),爸爸刘培强(吴京饰),姥爷韩子昂(吴孟达饰),姥爷捡来的小女孩韩朵朵(赵今麦饰)。吴孟达扮演的姥爷是地表载重车驾驶员,在故事发生的救援过程中,牺牲了。
原著里家庭成员关系比较简单,“我”,爸爸,妈妈。还有未真正出场的爷爷,爷爷死于“老糊涂”,有一次在地表看到下雨,他未穿密封服就跑了出去,被烫伤后感染而死。
电影里用姥爷替代了爷爷,老爷子戏份增加了不少。
人物设定
原著里的角色,“我”妻子,日本人加代子没有出现。“我”和加代子相识于一场跨越了整个地球的冰球比赛的细节,也没有出现。
电影里增加了一些角色,有救援队队长王磊(李光洁饰),空间站俄罗斯宇航员,关键时刻起了大神作用的程序员小哥,搞怪的中澳合资小哥等小角色。
电影里刘启的父亲刘培强是空间站宇航员,对地球最终逃离木星,起了关键作用。在刘启四岁时,刘培强离开地球,去空间站执行流浪地球任务,一直到十几年后影片里的故事发生时,都再没能回到地球。刘启跟刘培强有矛盾,十年未跟他说话。他认为刘培强对妈妈的死负有责任。在他四岁时地表不再适宜居住,但只有部分人类有资格移居到地下城,而刘培强放弃了生病难以救治的妈妈,保住了他和姥爷。
原著中的父亲是也近地轨道站宇航员。在地球最后一次变轨加速时,父亲在执行地球航线小行星清除任务过程中,被小行星碎片击中飞船,瞬间气化了。 父亲只是在航天站执行任务的普通工作人员,平时可以回家,一家人居住在地下城。妈妈是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
叛乱
电影里看起来是空间站背叛了地球,而且还是联合政府的集体决定。也就是说,是联合政府放弃了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只保留空间站里冷冻的人类精子和海量地球资料。至于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最终测算出地球无法逃离木星的捕获,流浪地球计划失败了。他们放弃流浪地球计划,转而执行另一项方案,而那个方案,就是彻底抛弃地球和人类。
原著里是地球民众叛变了。大批失去信心,认为太阳氦闪爆炸不可能发生的民众,占领了地球驾驶台,对抗执行流浪地球计划的联合政府。最后五千多名执政人员为了确保地球驾驶台不被破坏,主动放弃抵抗,束手就擒。他们被叛乱者剥夺密封服的核能电池后,流放到零下百度严寒的冰原上,被慢慢夺去生命。而就在这时,太阳氦闪突然爆发,那五千多名已经失去生命的地球派,“稳稳地站着,仿佛五千多尊雕像”,看着那些活着的人。太阳死了,地球活了。
原著中,救援危机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在依照四百年前制定的计划,按部就班行进中。最大的危机,实际上来自于人心。人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他们的心变得盲目冲动起来,愤怒迷失了双眼,导致叛乱发生。
槽点
原著里,“我”小时候跟小星老师和同学们第一次到地表,去上环球旅行课,看地球发动机,看日出的细节,没有出现。原著这一部分,对那个时代种种细节的描写,其实是非常精彩和震撼的。不过可能囿于影视这种表达方式的制约,文字表达里,对那些很容易就能将想象力跃出天际的宏细节的处理方式,则很难通过影视画面展现出来吧。
还有科技,原著里人们上到地表后,使用非常普遍,且便捷到用很短时间就能穿越整个地球的飞行汽车,电影里没有提及。影片中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运送物资的庞大载重汽车。影片里展现出的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似乎没有到达原文里应有的高度。人类对世界和自身认识的程度,也远未到达那个时代应有的水平。在那样的时代,记忆遗传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及了。
影片开头,地下城在过红红火火的中国年,有打麻将,有舞狮,竟然还有走私密封服的。这与原著显然不太符合。原著里提到,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人类对艺术和哲学都没有闲心了。在地球上,连宗教都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人们对爱情和亲情的观念,早已改变,不再有那么密切的联结。另外,国家的概念也几乎消失,整个地球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只不过被划分为了亚洲区,美洲区,东半球,西半球等。除了生存之外,再没有比生存更重要,更让人类上心的事了。地球的刹车时代都结束了,一心逃命的人类,意识形态肯定早就不想玩了。
以刘慈欣作品字里行间溢出来的那种外冷里也不太热的理工男式浪漫情怀,这样的表达方式,应该并非他想要的。
影片开头大红色的中国元素相对比较多,显然是为了应景大年初一的首映,和调和一般民众的口味。毕竟科幻小说目前尚算小众,别说普及化了,恐怕科幻迷在国内比摇滚乐迷还要少得多。如果本土科幻片仅凭少得可怜的科幻迷的热情,是绝对支撑不下去的。对电影票房来说,普罗大众是真正的金主。很多家庭大过年的拖家带口去影院,不就是为了休闲一下,放松放松一年劳累的心情吗。他们的口味,应该还没上升到非科幻片不看的高度上,也许在人们眼里,这只是一部灾难片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适当的退让,倒也不必非议。尽管让人有那么一点儿不舒服,但这点不舒服,很快也就被后面的剧情冲突给淹没了。
作为一个科幻小说迷,尤其是在十年前就接受刘慈欣作品洗礼的文学爱好者,当然希望这万众瞩目的第一部本土真正的硬科幻影片,能多忠实于原著本身,能再硬一点儿。毕竟翘首以盼了很多年,从几年前《三体》传出风声要拍电影开始,到后来《三体》电影流产,再到《流浪地球》上映,真的等待太久。所以鸡蛋里挑骨头这种事,就是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吧。夸张点说,我差不多是当作去完成一件大事儿的心态,去看这场电影的。
剧了那么多透,吐了那么多槽,是不是就没啥可看的呢?我的回答是,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样。
特效棒极了,视觉体验完美。对于一部本土科幻大制作来说,真的是尽心尽力了。比起片子本身带来的铺天盖地的末世之感,真实的效果体验,预告片里展示的那点小震撼,真算不得什么。演员从头到脚的装备,也是金属美感十足,密封服,头盔,酷到尖叫的机械护臂,好想全部来一套。连屈楚萧驾驶的庞大载重车,也散发出厚重冰冷的金属质感,妥妥的内在美。当吴京毅然决然驾驶着流线型的空间站航天器,脱离了轨道,撞向木星的时候,那简直是简直了。帅得逆天啊!我说的是航天器。
当看到冻成冰窟窿的上海,从冰原里露出头来的东方明珠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看到自家门前曾傲人的大建筑群们,在几个世纪后竟在地表被糟蹋成那副模样,竟然有一种恶作剧后幸灾乐祸的愉快感觉。
至于泪点嘛,仅在开播几分钟后,当“流浪地球”片名四个大字出现在屏幕时,我特么就不争气地哭了出来。没错,流-浪-地-球这四个字就是一包催泪弹,砸中了那个叫情怀的矫情字眼。
整场片子3D眼镜被打湿了两次,还有一次泪点在哪里,你不妨猜猜看,或者亲自去体验吧!毕竟对于这样一部前所未见的国产硬科幻片,说不定会在中国科幻史上留名,到时候你就能吹破天了。
希望,还是要有的。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