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有故事的节日,可是我不想懂那么多,只想记得这个节日吃粽子。
小时候只知道吃,只要很重视吃啥的节日我都记得,哪怕是鬼节。三月三吃红鸡蛋,五月初五吃粽子,七月初七和七月十四吃鸭子……春节吃腊肉,吃鸡腿很大的善鸡。
有朋友善意发来关于端午节的渊源流长的故事,心存感恩,但是我不想阅读,好像突然明白了啥一样,不想懂太多东西。天真烂漫因为无知然后拥有纯真之美,懂得多了,很多设限,然后就像老头乐挠痒痒的广告那样:乐不起来了。短暂的人生,我不是那个带着拯救人类使命的人,一只蝼蚁而已,不需要太明白。
吃粽子其实不是情结,是包粽子的过程。记得端午节每年粽芯的主料食材之一都是我跟着姐姐后面去野外采摘的,至今不知道啥植物,长在柚子树底下,回来剁了和排骨一起,有时候还放巴豆,这样煮熟了粽心是红色的,很好看,也很香。节日的氛围往往从大人煮粽子叶子开始就有了,粽叶清香随着热气蒸腾,味弥漫厨房庭院,整个村庄上空都是,那种感觉,多少年来萦绕心间。煮好的粽叶拿到叮咚流淌的小河边清洗,很多人,家家户户,嘻笑打闹不绝于耳……这些都是回不去的过去了。农业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殃及小河,河水早就失去它的洁净,洗过的东西已经不被人们认定为清洁。各家各户除了自来水,就是院子里挖的深井水,所以,再也没有了节日的热闹气氛,算失乐园吗?
这么多年飘荡在外的日子,对节日已经逐渐淡化,留下心里的深深怀念就好,想多了神伤。多少次买个粽子吃,吃一次失望一次,就是找不回小时候奶奶和母亲做的那种味儿。有的粽子更离谱,居然是甜的;有的素粽沾着蜂蜜吃,都哪跟哪啊?还有的放大枣……粽子不放肉哪有灵魂?巴豆才是最好的搭配,估计都被遗忘了,因为现在人们很少再栽种巴豆。老家的人有的开始用板栗,那样好吗?肉粽怎么能放板栗的甜味?呵呵,哪里是什么好不好,分明是自己多事,瞧瞧,这无事生非……
好吧,吃粽子当然不能错过,母亲每次打开第一个煮熟的,看在我们眼巴巴等着几个小时的熬煮份上,一边吹着手上的热气腾腾,怕烫手,一边把最靠粽心的部分挖给我们吃……那会还不懂,长大了回忆这些细节,感叹自己没有父辈对子女的舐犊之情深切,真的没有,十分愧疚。就连包粽子这样的手艺,到我这就算断了传承,更加惭愧。以前尝试过,学着母亲用牙咬着绳子勒紧粽节的模样,横竖学不成,大人看不过眼,嫌我碍事,就只能做剪剪头尾的活,望粽兴叹。
这个端午,没有吃粽子,怕自己多愁善感的,又生出心事来,祝福安康,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