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
作者:胖七笔记
通过蛤蟆先生关于心里咨询的故事,让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前情与导读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可他现在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决定督促蛤蟆重视这个问题并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
第一章 整个人都不太好
以鼹鼠的视角交代了鼹鼠与河鼠的关系
鼹鼠发现蛤蟆精神状态非常差,情绪非常低落
蛤蟆得了抑郁症
第二章 挚友前来相助
河鼠和鼹鼠晚上讨论蛤蟆情况时,河鼠发现了报纸上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广告
河鼠、鼹鼠和獾一去寻找并帮助蛤蟆
第三章 初见咨询师
蛤蟆的朋友们精心的照顾了蛤蟆,并鼓励他振作起来
没有作用,朋友们越是细致劝说,蛤蟆越是悲伤
獾和鼹鼠提议蛤蟆接受心理咨询
蛤蟆第一次见到咨询师苍鹭
蛤蟆以为苍鹭会告诉自己应该怎么样走出困境
苍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蛤蟆明白心理咨询要处于自愿,敢于直视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蛤蟆逐渐卸下心防尝试与苍鹭合作寻找自己痛苦的原因
第四章 抑郁的原因
蛤蟆依旧抑郁,朋友们想办法逗他开心,却只能使得他更加疲惫
第二次见面
蛤蟆说出了自己现在的感觉自己很差,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朋友们
苍鹭问蛤蟆什么原因导致自己不快乐
每当发生让蛤蟆不开心的事情时他都感觉很悲惨、备受责难,感觉自己像个孩子,像被父亲责骂的感觉
儿童自我状态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第三次见面
蛤蟆开始发现自己的改变
蛤蟆开始觉察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虽然情绪依旧低落,但开始愿意探讨儿童自我状态
第六章 探索童年
第四次见面
我们悲伤的原因其实真实可见
回忆起不快乐的时光
要理解自己就要跟自己的情绪做好联结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顺从
道歉
依赖
第七章 愤怒的表现
第五次面谈
愤怒是有可能不带攻击性
撒泼
怄气
任性
郁闷
拖延
厌烦
第八章 意外访客
獾到访蛤蟆家,蛤蟆面对獾的说教依旧感到悲惨,依旧有顺从的情绪,但他没有一味顺从,蛤蟆能够感知到自己的愤怒,并向獾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第九章 秘密协议
第六次面谈
蛤蟆在玩PLOM游戏 (可怜弱小的我)
无意识的配合别人给自己制造不快
除了儿童自我状态之外还有父母自我状态
表现的如同自己的父母
包含自出生起从父母处学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
父母自我状态的人的表现
挑剔型父母
爱批评人
批判别人
批判自己
愤怒
养育型父母
第十章 午餐聚会
蛤蟆明显能够感觉自己的情绪变得好起来,感官也变得敏锐
蛤蟆明确表达自己要反抗獾,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第十一章 蛤蟆先生的选择
第七次面谈
蛤蟆感觉好了很多,精力也充沛了起来
自我洞察和情商都提升了
成人状态
成人状态下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在成人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认知
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成人状态
没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是我们选择了自己感受。
我们做这些选择是无意识的,像条件反射
为自己负责,认识到自己对自身是有自主权的
第十二章 说出人生故事
第八次面谈
蛤蟆回顾自己从小到大身边人与自己的关系
第十三章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第九次面谈
对世界与自身的看法(人生坐标)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
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你怎么敢
我不好,你好
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
我真不幸
PLOM可怜弱小的我
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那种态度和观点,我们会再随后的人生中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们把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这是一种心理游戏
第十四章 赢了游戏 输了自己
第十次面谈
详细解析了其中两种人生坐标
第十五章 最后一次面谈
最后一次面谈
蛤蟆的社交生活丰富了起来
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规划
对朋友的感觉由过去的不感兴趣变成了很感兴趣
处在了人生坐标的“你好,我也好”的坐标里
蛤蟆对苍鹭的情感由最初的依赖到后来的反抗依赖
有了勇气表达自己的感觉
第十六章 道别与新生
蛤蟆成功走出了抑郁,并且和他的朋友们都有了各自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