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第九》,怎么断句,是小范今天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们先从《论语》的篇名命名原则说起,《论语》的篇名命名原则有四:
一、如果篇首第一句的开头是人名,则一般用人名作篇名。
如《颜渊》
原文首句: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路》 原文首句: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二、如果篇首第一句的开头是单名,则用前两个字为篇名。
如《宪问》
原文首句: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尧曰》
原文首句: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三、如果篇首头句是“子曰”,则用“子曰”后面的前两个字为篇名。
如《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四、如果篇首第一句的开头是“子”或“孔子”,则取前两字为篇名,例如《子罕》。
在不了解这个命名原则前,每次读到这里,小范都不假思索的把这个句子断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读完也总觉得怪怪的,总是在想,这个子罕是个什么意思?
今天了解了这个命名原则,才知道该断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什么意思呢? 罕:稀少,很少。 与:赞同、肯定。 意思就是: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 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孔子还讲“仁”,这是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在“范读经典之四”中做过详细解读,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