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散文集和鲍勃·迪伦的诗歌集。我读的散文集是孙梦洁写的,讲述国内新生代摇滚音乐人的生活和他们梦想背后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着花儿乐队的歌,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比较有名的那首《嘻唰唰》,当时大街小巷几乎都在放这首歌曲,尤其像一些街边的门店,每次妈妈领着我出去买衣服时,就会听见门店在放这首歌。
在孙梦洁写的这些音乐人里,我最熟悉的就是旅行团。旅行团是一支分别来自柳州(孔阳、黄子君、韦伟)和北京(徐彪)的乐队,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我就有听过他们唱的歌曲。在2015年11月4日,他们发行了一首单曲,名字叫《逝去的歌》。这是我听他们的第一首歌,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一支乐队叫旅行团。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我自己买的一把木吉他,跟了我有五年的时间,我给他取名叫“清风”,因为民谣就像春天吹来的一阵清风,让人心里特别的舒服。但是我这个人比较懒,到现在我都不会弹。除此之外,我还买过一本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写的《作曲基本原理》,这本书写得很好,在豆瓣上的评分也很高——9.1分。买这本书纯属是因为对文艺感兴趣,所以我从来没有真正的照着书里写的认真的学过,只是看了内容。
《作曲基本原理》这本书主要收录“勋伯格在南尼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执教作品分析课和作曲课的产物,从1937年开始写作,断断续续直到1948年。”(《作曲基本原理·编者前言》)在我读过的所有书里面,这是第一本我买的跟音乐有关的书。
我印象最深的音乐家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还真的就不是勋伯格。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读过罗曼·罗兰撰写的《贝多芬传》,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知道了贝多芬的故事,所以我对他还是有一些了解的。贝多芬的童年其实过得并不是很好。在《贝多芬传》里有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艰辛,不像幸运的莫扎特那样享尽家庭的温情。自幼年开始,人生对他而言就是一场为了生存而展开的战斗,凄惨而残暴。父亲想开辟他的音乐天赋,为了赚钱,把他当做神童一样四处炫耀。”读过这段话之后,我还在书上留下了一句话:“生活是不断地锻炼出来的,而不是一片树叶落在地上一瞬而成。”这句话听起来很励志,但从事实来讲就是这个样子。
人生总是起起落落、反复无常,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我们的人生会有坎坷,和我们所将会面临的种种选择。
鲍勃·迪伦(Bob Dylan),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1941年5月24日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在201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名歌手、音乐家,同时还是一名诗人。2017年6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鲍勃·迪伦诗歌集I:暴雨将至(1961-1963)》正式上市,这是国内首次翻译出版的第一本鲍勃·迪伦的诗歌集。除了这本以外,还出版了《鲍勃·迪伦诗歌集II:地下乡愁蓝调(1964-1965)》、《鲍勃·迪伦诗歌集III:像一块滚石(1965-1969)》等7本诗集。在鲍勃·迪伦的诗歌《在风中飘荡》中有这样一句诗句:“是啊,要有多少人丧命,他才能醒悟,已有太多人死去。”这句诗句写得很哀伤,同时又让人觉得,鲍勃·迪伦的诗歌充满了力量。正如这首诗歌当中最有名的两句诗:“一个人要走多少路,你才会称他是人?”我觉得用这两句诗来形容那些常年在外旅行的旅行者是在适合不过的了。他们足踏万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当得知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很惊讶,鲍勃·迪伦不是音乐家吗?怎么会得文学奖呢?是不是诺贝尔文学奖颁错了?不,不是这样的。当我确定了消息之后,才得以平复自己的心情,说:“颁给他就颁给他吧。”
在孙梦洁的文章《John Lennon&Bob Dylan和他们的六十年代》(约翰·列侬和鲍勃·迪伦)中这样形容鲍勃·迪伦:“没有一个人曾听过这样的歌,二十岁便有一副老人的嗓子,脖子上架着布鲁斯口琴,像背着诗意踏在现实荆棘,用民谣写出了抗议歌曲。”(可参考作者的书《比梦想更重要的是》)在2016年,鲍勃·迪伦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时,“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鲍勃·迪伦诗歌集I:暴雨将至(1961-1963)》扉页)
在鲍勃·迪伦出现之前,美国也曾出现过很多诗人,比如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她是美国传奇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 Verse)。我在几年前读过狄金森的诗歌,当时读的是《一本书》,是演员赵又廷翻译的版本:
没有一艘舰船
能像一本书
带我们遨游远方
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诗行
如此欢跃飞扬
即使一贫如洗
它也可以带你走上
无须路费的旅程
这辆战车,朴素无华
却载着人类的灵魂
这首诗歌,很多人读的都是余光中先生的翻译版本,我是因为读了赵又廷的翻译才知道,原来余光中也翻译过。而惠特曼的诗歌我一首都没有读过,只知道他最出名的是诗集《草叶集》(Leaves of Grass)。这部诗集首次出版是在1855年,全书共收录300余首诗歌,被称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并“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草叶集百度百科)
我曾写过一篇有关于诗歌的随笔《诗歌从来都不属于诗人,只属于需要它的读者》,主要是希望能够唤起小朋友读诗歌的欲望,读诗歌对小朋友的益处我就不多讲了,来说说一个人吧。在丹麦曾有这样一个人,他以写诗歌迈进文坛,又以写诗歌离开人世,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后世记住的却是他创作的童话而不是诗歌。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荒唐,不,一点儿都不荒唐。汉斯·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一生创作逾千首诗歌和大量的童话作品,他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创作过的童话作品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豌豆公主》、《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冰雪女王》等。青年作家安东尼曾说,汉斯·安徒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在小的时候体弱多病,母亲的工作是洗衣工,在他11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后来他辍学做了裁缝学徒,除此之外,他还在一间香烟工厂工作过一段时间,经常被其他人当做是怪人,遭人欺负,生活过得不是很好,很糟糕。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曾评价“安徒生是一个敏感又脆弱的人。”最惧怕当汉斯·安徒生报出名号后,人家一无所知。但事实上,汉斯·安徒生的名声非常大,他所创作的童话遍布全球,翻译版本众多。汉斯·安徒生曾创作并出版过《诗集一》(1829)、《诗集二》(1830)、《幻想与现实》(1830)、《一年的十二个月》(1832)等诗集。这几部诗集我都并未读过,只读过他创作过的一首《茅屋》:
在浪花冲打的海岸上,
有间孤寂的小茅屋,
一望辽阔无边无际,
没有一棵树木。
只有那天空和大海,
只有那峭壁和悬崖,
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
因为有爱人同在。
茅屋里没有金和银,
却有一对亲爱的人,
时刻地相互凝视,
他们多么情深。
这茅屋又小又破烂,
伫立在岸上多孤单,
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
因为有爱人作伴。
读这首诗歌是在2018年,那时候我还在工作。十二月的冬天,风吹刺骨寒,我们每个人都披上了厚厚的棉衣,过着各自的冬天。在镇上的一家书店里,满是书香的氛围中,我在一本书里读到了这首诗歌。汉斯·安徒生的文笔中透露着,尽管茅屋伫立在岸上孤独,但茅屋内相爱的人很幸福,哪怕“茅屋里没有金和银”。
那段时间,我的新书阅读量不是很多,几乎一直都在重读旧书,《文艺少女6·夏日么么哒》就是其中一本。这是一本文艺感很强的书,收录了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在整本书里,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威廉·莎士比亚的诗歌《我可否把你比作一个夏日》:
我可否把你比作一个夏日?
你比夏日更可爱更温和;
狂风会摇落五月钟爱的花蕾,
夏日也太短促,匆匆而过;
有时天上的太阳照的太热,
他那金色的面容常常被遮暗;
一切美的事物总不免失去其美,
由于偶然或自然的变化而黯然;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凋谢,
也不会失去你所有的美;
死神不能夸口你在他的阴影中徘徊,
当你在这永恒的诗行中得到永生;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见,
只要此诗长存,它将使你永恒。
这是莎士比亚的诗歌中比较有名的一首,被印在《文艺少女6·夏日么么哒》这本书的扉页上,同时还配上了一张照片,一个女生上身穿着白色V领T恤,下身穿着一条蓝色的短裤,在夏日清凉的校园里,盘腿坐在操场的草地上,手里捧着半块又甜又大的西瓜,整张照片的文艺气息特别的浓烈。
我在书里还读到两句歌词:“会不会有一天时间真的能倒退,退回你的我的回不去的悠悠的岁月”。这两句歌词出自五月天的《干杯》。当年特别喜欢听这首歌,包括《第二人生》这张专辑里的其他歌曲,像《洗衣机》、《第二人生》、《诺亚方舟》,我都非常喜欢听。说真的,时间真的回不去。都说往事随风、时光不能倒流等等类似的话,说得真的很对。但如若真的有人能够穿越时光回到过去,那么他一定会看到和从前不一样的风景。
此刻,窗外的夜色很迷蒙,看不清天空的颜色。风儿轻轻地唱着,唱起往事的歌谣。在回忆朦胧的夜色里,往事已然是沉睡时的一场梦。挥别曾经的青春,在青春的歌里写下如诗般在飞扬,唱着青春如诗般飞扬在校园的天空中,自由地放飞着,理想永恒。
2020年1月7日夜晚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