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分别独立的人物形象,也就是织女跟牛郎,人家各自负责一个月份,怎么最后还走到一起,出演了这么一出爱情悲剧呢?
这就不得不说,组CP这件事儿,好像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爱好。
你看牛郎跟织女,这客观条件就很适合组CP。
你想,牛郎,有牛,干吗的?
肯定是耕地的嘛。
织女呢,就是会纺织。
那在古代那个男耕女织的社会,这两位不就妥妥地适合凑一对吗?
而且,你想想这两颗星星的运行轨迹。
七月的时候,织女星上升到了天顶,而牵牛星呢,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我们就可以想象,这个时候是牛郎在追赶织女。
等到八月,这个牵牛星好不容易终于升上了中天,但此时他那个朝思暮想的女子却早已离开了天顶,坠向了西方。
他俩始终是一水相隔,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
整个过程从夏天持续到秋天,牵牛星一直紧紧跟随在织女星的后面,亦步亦趋。
但怎奈天命难违,这对生死冤家中间就是永远隔着一段无法渡越的时空距离。
你看,牛郎织女的故事的雏形这不就出来了吗?
有了前面这些介绍,那七夕这个节日历史上最出名的习俗,也就是乞巧的出现,是不是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所谓乞巧,就是说由女子去向织女祈求赋予自己玲珑的心思和灵巧的双手。
你看人家名字都叫织女了,那肯定当仁不让,就是要做人间纺织娘的守护神的,所以,七夕去向织女乞巧,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不过,听完这一切,不知道你会不会好奇一件事情,那就是七夕这个时间是怎么定下来的?
咱前面说来说去,都是个大概的时间,比如七八月这样子,那七月初七这个时间是怎么定下来的呢?
经过一番考证,刘老师的结论是,七夕这个时间的确立,大概是在东汉魏晋时期。
因为咱中国官方开始采用序数纪日法大概就是在这个时期。
什么叫序数纪日法?
就是数着数来算日子,比如今天初七,明天初八,后天初九这样子。
那你说算日子不都是这么算吗?
在此之前,咱中国官方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
所谓干支,也就是天干地支,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通过天干地支排列组合,来组出一些日期命名,比如甲子日、乙丑日,诸如此类。
像这种纪日方式,你就很难去确定一个节日的具体日期。
等到官方开始采纳序数纪日法之后,很多节日的日期就能够固定下来了。
比如说,二月初二,龙抬头;
三月初三,上巳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月初七,七夕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到了这个时候,七夕节基本上就算是成型了。
跟七夕有关的一些要素,比如相关传说和习俗,在这个时候也基本上是齐全了的。
在七夕,最主要的习俗就是乞巧;
当然,有些文人还会选择在七夕出来晒书。
不过,七夕的习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七夕节出现了很多新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