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有一种情结:朋友就是许久不联系,再见却如故!
听起来重情又煽情。
既然再见能如故,又何须很久不联系,若不是心有不甘,就是中间有省略一万字的故事。
某天,和闺蜜谈论朋友圈里那些很久不联系的人,名字在,却从不说话,就好像在你的通讯录里立了一座碑,不如删了吧。
闺蜜说,是啊,像我这种讲礼节的人,过节习惯了给每个人发信息,那初一十五还不得上个香。
我们虽如此毒舌,也就是过过嘴瘾。那些许久不联系的人,或许现在还躺在我们的通讯录里。
曾有一哥们和我聊天,说起自己多年前有位红颜知已,无话不谈,但由于种种原因,再也没有联系,他一直保存着对方的联系方式。
我问:当年的红颜现在成了陌生人吧?
哥们儿一脸YY的甜蜜:我们是永远的知己,无论多久不见,但都会互相懂得!
艾玛!这得喝了多少情感鸡汤,才有这份笃定。
暂不说永远有多远,暂不说多年之后会如何,就目前看,几年都未联系,连起码的沟通交流都没有,算哪门子知己?难道彼此的懂得就是:因为你不说话,所以我也不说话?
再弱智的人都知道,这世上没有一层不变的东西,特别是活着的人类,每天都在变化,小的变化叫衰老,大的变化叫成长。人与人之间最浅显的懂得也就是知道对方在做什么想什么,在同一个朋友圈都不说话的人,又怎么称得上知己,顶多是知道自己!
当然,也有一些朋友,由于外界因素失去了联系,再见时如久别重逢的亲人。还有另一种情形,两个网络里不太熟悉的人,有一天见面了,相聊甚欢,成了朋友。
若明明是熟悉的两个人,曾经无话不谈,如今沉默少语,悄无声息,唯一能解释得通的就是:我并不想和你说话!
两人默契的渐行渐远,或是彼此心知肚明的保留着对方的联系方式,无非就是内存大,任性!
这个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有手机,有QQ,有微博,有微信,太多交流的渠道,却也因为网络社交方式太多,我们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沟通也有了选择性。
在微信和QQ里,有的人把时间留给了能带给自己经济利益的人,有的人的把时间留给了能带给自己精神慰藉的人,从前上线还能问声好的朋友,到后来,都成了网络里的擦肩而过。
想想微信里的人都是怎么加进来的,或是对方怎么加了你?一次聚会,互相扫一扫;一个朋友群里,被挨个添加;一次偶遇,留了联系方式......我们甚至忘了微信好友的来源。
偶尔翻朋友圈时碰上,顺手点个赞,有时会收到一条莫名其妙的拉票或转发信息,甚至是“今天被人清理了,我也清清吧”。我们不再兴致盎然地在微信里聊天,通讯录里几百上千人,真正说话的却寥寥无几,而有的人却对加微信好友乐此不疲。
从前收到好友申请都顺手点了接受,当“好友”越来越多,也开始有了选择性,因为通讯录里能真诚和交朋友的人真的太少了。
曾有个朋友和我抱怨说,他每天都要清理好友,因为微信上限是5000人,他得为有用的人腾位置。我不知道他每天24小时是如何周游在5000好友之间的,也不知道他的5000好友为他带来过何种利益。
但我相信微信满员的人不见得有多少真朋友,大部分可能是长久不联系的僵尸友,留着的意义无非是:总有一天我会用上你!很惭愧,这样的“大格局”我没有。
忙碌的生活让我们不屑于说一句“你好”“在吗”,我们习惯了有话直说,我们习惯了两厢情愿的关注,因为世界真的太大了,谁都没有精力去和每一个人交流。只是,你不理我,为何又要加我?
其实,微信里多一个好友少一个好友,的确没什么关系,让人在意的却是,那些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如今却因为通讯录里拥挤的好友,再也无暇记起你。
千万不要相信什么“虽然我们不联系但心依然在一起”这种鬼话,长久不联系根本不可能让两个人的友谊延续,它只会让两个人的距离从豪沟变成壕沟!
所以,当你的内存和“格局”都不够大时,不如将那些长久不联系的人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