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落笔成文之前,思考论题,脑海里浮现的总是这首诗《约客》,诗人没有因为朋友失约而沮丧,反而闲敲棋子,敲出了一份常人难以发掘的静谧与祥和。而这份闲字当头的人生态度,着实让人钦佩。
而想想现实生活中的闲,往往是一部手机。手机刚放下又拿起,锁屏后又开启,软件退了又进,不停的刷着朋友圈,不停的在群里转发着各种表情,不停的看着公众号推送的各类消息。这虽然也是填补人的闲时,但是荧屏的不断闪烁,消息的不断更迭透露的确是手机主人的浮躁与不安。可是哪怕是掌纹完全与手机相吻合,人们还是一样的拿起,却舍不得放下,好像手机要成为人身体上第十三个人体器官。
真是奇怪,为什么会这样?
我也是大学生,我好像有时也是一名手机控,正好,借此机会来解剖解剖这个时代的产物。
手机大概是个快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这个快时代的催化剂。人们 通过手机跨越空间相互倾听,人们飞跃地限四处张望。声音,图像,色彩,这些一切都被转化为数字,从世界各个山川、河流、城市,以堪比光的速度,汇入手机,再反馈给人的大脑。同时持续的刺激人脑里多巴胺,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欢愉与喜悦。或许这就是手机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与欢乐。的确,不得不承认,手机是人类历史文明长河里独一无二的智慧,是一个可以记录时间,可以输出心情,可以足不出户看天下的“宝物。”
诚然,手机带给我门古人想都不敢想的方便,把从A到B点的距离所花的时间给砍掉,而用来看更多的信息,原本看一份信息的时间看二份、三份甚至更多。越来越多的信息汇聚进脑中可能来不及甄别和整理却又来了更多。处理不完的信息,做不完的事,而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人慢慢变的更浮躁。加之手机得来的不过是一些数字转化的图片,远不如自己视觉和触觉带来的真实与亲切,就像某宝,人们精挑细选了半天的宝贝,交钱后得来却是假货,这样虚假,其实隐藏这个时代大多的不安。
以上不过是手机在这个时代中的辩证而已。那么,如果精确到个体上来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手机给大学生带来的方便快捷,想家了不过一次通话,购物不过一次上网,想学习,大量的App帮助你整理好材料。毕竟当代大学生还是人手一部手机的,只不过大学生在手机上过度娱乐,导致了人们对手机期望之外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拒绝手机进课堂的班会与课题做了一年又一年可是仍然不痛不痒。我特地上网搜知乎的“关于大学生手机控的看法?”其中点赞超过两千的评论是这样,“我们都是孤独的人。我们不想被看成一个孤独的人。”这句话,也刺痛了我。想想,其实每次打开手机时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的空虚,人们在社交网络里查看朋友、搭讪的网上异性。只有和这些人在一起,他们才感觉到自我,感觉到生活。这些都不过是自己孤独的投影罢了。可是为了表现自己不是孤独的,有人在网络里建立自己的形象,时时刻刻表现自己,恨不能把现实当中任何一个勋章放到网上。我们急不可待地打开、生怕错过了任何一条放给我们的消息。
其实手机控表现的不只是内心的空虚,也是自我惰性的一种表现是惰性,可又不仅仅是惰性。表面看是因懒惰不舍得放弃娱乐,实际上是潜意识里对碌碌无为的不满和无声对抗。
这样看来,克服手机控如果能从充实自己开始,并不再懒惰,那么手机快时代里带来的那些浮躁不安能不能转化成《约客》里的澄澈与隽永?
写到这里,我便想起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做过的实验,关闭所有社交网络,每天除了闹钟通话便不在使用手机,那个时候,真是每天都有大量的时间,提起自己手中的笔,面对一张纯白的字,心情提醒着文字必经的路程。
可是实验两个礼拜便终止,不是自己想玩手机,而是实在无法拒绝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