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不停变换的人称,让人物形象更生动
——梳理《木兰诗》中的人称变换
【第三人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此处,用于第三人称,客观叙事,引出整首诗歌。既写出了木兰织布的场景,又突出了木兰织布时,表现出的忧思,让过往的人都能明显感受到她的思虑。
【第三人称的表述,却是人物对话的形式】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行人(姑且,称作行人)都忍不住要问木兰好姑娘,你究竟在担心什么啊。由此可以推断,在前四句中,木兰的忧虑,很明显地表现在外在情态上。
这两行是很真奇怪的表述形式。问“女”,看似是第三人称的写法,可和下面诗句联系,又明显是人物间的对话。如果是人物间的对话,对话的全过程,应是第三者的角度来记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话语,应该是第一、第二人称的使用。可在这儿,这两句“问女”是第三人称,用了转述的形式来写行人的问话。
【第三人称的形式,却是人物内心独白的形式】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十句,首两句,用的是“女”,貌似是第三人称,可细读来,处处是第一人称的语言。这样写来,既交待了事件上的缘由,又展现了木兰的心理活动。
【第三人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四句,以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写出了木兰立即行动,四处购买军用物质的忙碌身影。木兰雷厉风行的性格跃然纸上。
【第三人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八句,用第三人称,交待了行军路线,与沿途景色,但却全是从木兰视角来写,虽是第三人称却强烈地融入了木兰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木兰的心理活动。【第三人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第三人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第三人称的形式,却是人物对话】“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三人称】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第一人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是全诗中第一处用“我”字的四句。前面对话形式中,都是用的“女”或“木兰”。虽然,在文言文中,常见第一人称,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这个“我”字却给人更接地气的感觉。木兰回家的喜悦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开我”“坐我”“脱我”“著我”,一连串的动词,把她归家的喜悦用她的行动再现。按理,此处应是用第三人称,才符合写故事的逻辑,可这种喜悦用第三人称来展现就打了折扣,所以直接让人物来说,让人物来做。
【第三人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第三人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第一人称】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里,再次让人物直接说话,体出了木兰的俏皮。
我们会发现,让木兰再接用第一人称行动与语言,更符合她的女儿身份。这是一个很意思的发现。
以上内容是读詹丹“在 《木兰诗》 中,‘我'的行为,从‘爷娘闻女来'的‘女'这一家人称谓中分离出来,并以后部分突然出现的这第一人称的反复书写,写尽了木兰自身的得意和回归自身的亲切。”突然想到的。
担心心有所想,稍纵即逝,写下记下,以有空之时,再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