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先人们利用地上的竹竿直立,用以观察太阳投影移动规律并计算,以确定冬至。
冬至是24节气中第一个制定出的节气。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蛰伏情况,休摄生息,为来春活力焕发生预备。正如“冬时六合气闭,血气伏藏,人不行作劳汗出,宣泄阳气。”因而,早睡晚起,日出而作,确保足够的睡觉,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不行汗流浃背。
祖国医学中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三九灸”利用冬天的三九,对人体穴位进行艾灸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冬至一阳生”说明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节气。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易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老年人、女性都应注意防寒保暖。
为什么说冬至养生更重要?
冬季主闭藏,万物都在修整,人也应该顺应这个时令规律,为健康而“储蓄”、进补,冬季是各种体质人群大补的黄金季节。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皆适宜的大补时节。
为什么进补大多从冬至开始?
因为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开始一天天的回升。就好比星星之火刚刚点燃,这时加柴,恰到好处,具有助燃的作用。另外冬至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也是疾病易发期,此时进补可以补充能量抗寒祛病。
冬季养生要点:
1、养肾为先: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2、冬至养生重在养心:
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3、冬至出外要保暖:
到了冬至的时候,温度又会进一步的下降而且幅度也是非常大的。冬至养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我们的气血才会更加的顺畅,这样才能够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
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4、起居护养要适度: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5、运动养生适度为宜:
运动这方面,因为冬至万物潜藏,运动养生还是要顺应自然规律,不适合做太过激烈的运动,更加应该是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就像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我们多做做舒展运动。冬天运动,忌汗流浃背。
6、增苦少咸: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7、食补要吃温性食物: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8、温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冬至养生穴位:
命门、肾俞、腰阳关、气海、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复溜、太溪、涌泉。
三九灸时间表:
一九:12月21日~12月29日
二九:12月30~1月7日
三九:1月8日~1月16日
加强灸:1月17日~1月25日
文/静静木星(简书作者)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704919a524b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简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