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时间被切割成碎片化,很多学习就是在碎片化时间内进行的。回看我们一天的时间会发现碎片化时间无处不在,银行排队的时间、上班通勤地铁或公交车里的时间、在乘坐高铁或飞机前的时间、到公司至上班前的时间,更别提由于时不时刷微信、浏览新闻、查看邮箱等人为切割的各种碎片化时间。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人们时时刻刻都有一种隐形的危机感,逼近自己不断去学习去进步。比如,事业单位似乎无限稳定的我,在这两年越发觉得自己在单位的温水中不思进取,急速加剧和社会的脱轨,于是开始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阅读和学习,提高社会竞争力。
我们关注了很多微信公众号、翻看今日头条和简书的热门文章、经常浏览各类新闻八卦、时不时在得到中听大V的小讲,丝毫不敢怠慢,这些都在宣告我们有多努力在与时俱进的提升自我。结果呢?关注得越多、学习得越多,我们越发迷茫和焦虑,越觉得离自己想要的生活遥不可及。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在碎片化时代,看似每天都在学习各种知识的我们,学完就忘、思完就过,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学,没有真正掌握方法进行高效的学习,将别人的知识内化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内,更别提如何运用和实践知识去提升自己。
王竹立老师说:知识碎片化的本质就是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被网络或人为地切断,某个知识点与相关知识点处于分离的状态,被人们孤立地而不是系统化地学习与掌握。碎片化的知识犹如一片片孤立的叶子,需要在阅读学习无数的叶子后,自己将叶子沾回树林,或者重新种一棵树,搭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将孤立的叶子串联起来,系统化地学习与掌握知识。
今天小六老师《碎片化阅读》的授课,让我对于在碎片化时代进行高效学习有了更深的见解,掌握碎片化阅读系统的方法。
小六教师指出碎片化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三个阶段:提炼→链接→整合。
一、提炼
建立信息的秩序
色彩浴
过滤
在阅读了感兴趣或自身需要的书本章节、文章、资讯后,分析概括出当中提及的概念、方法和工具,从中提炼出一张图片、文字、语音存在云笔记中,并在命名和搜索关键词上做好处理。
比如,当我阅读了三公子《我依旧相信努力的意义,奋斗的价值》后,就会把其中喜欢的句子保存在电脑文件夹中,方便以后自己再次阅读,或者在以后自己的写作要运用到其中素材的时候可以借鉴。小六老师提到的云笔记APP: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自己都听说过,在这两天会去了解比较,下载一个适合自己的云笔记APP,方便以后阅读的提炼。
二、链接
重述
追问
加入自己的观点
迁移
链接就是把阅读中学到的概念、方法、工具等用自己的话语重述,或者对当中的观点进行追问寻找解答,或者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者把学到的迁移到自己生活和知识体系中,加深理解。从当中感兴趣的知识点出发进行系统学习,完成相关所有知识的学习,建立网状知识体系。这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观点不谋而合,都要求读者把学到的知识加以链接运用。
这段时间我在阅读时,会在书本或文章观点中进行画线,在旁边附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阅读后再用自己的话重述一次阅读的内容,最后针对自己由此产生的问题通过知乎、相关书籍获取答案。这样几步看起来拖慢了阅读的进度,但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不少,显得一试。
三、融合
转发
口述
再加工
深化
融合是指把阅读的内容通过转发、口述、再加工、深化等方式进行输出,牢固掌握相关的内容并化为已用。转发:把自己喜欢的好文章和资讯进行转发,转发一定要加上一段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而不是仅仅是一键转发。口述:最好的学习就是教会别人,因此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向别人分享你学习的内容。再加工:根据阅读的内容整合、反思、再加工,输出自己的观点和文章。深化:针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地探究学习,通过探究延伸掌握系统的知识。
回想自己这两年来阅读的东西并不少,但收效不高、转变不多,阅读的知识在不久的时间后都还给作者了,脑袋里没有留下什么东西。究其原因,恰恰是自己在阅读时忽略了“融合”。目前为止自己每次写读后感或输出一些观点要动手写文章时,都会进入逃避的状态,“真的不会写文章啊!还是不要动笔了吧!”,往往最后无疾而终。从学习洋葱阅读法起,我就要求自己每听一次课后都对作者观点的整理归纳和再加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输出自己的文章。
“提炼→链接→整合”这三个阶段是碎片化时代进行高效学习的内功心法,只要我们坚持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方法,相信一定自己有快速的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