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的学习

本文阅读时间:约半个小时,对抗碎片化阅读第一步:耐心阅读

一、碎片化时代的陷阱

上下班,随时拿着手机,偶尔打开知乎微信,时不时就看到几个抖机灵的技巧,顿时就觉得茅塞顿开,原来可以这样,这么牛,误以为自己也能达到这样效果。

1.误以为发现一片秋叶就掌握了一个秋天

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干货:当女孩问你:“你觉得我漂亮吗?"的时候,千万别傻逼的说一句:“漂亮。”因为那样你就成备胎了。你可以开玩笑的说一句:“还差那么一点就能配得上我的。”

然后你觉得很受用,看起来也不错,归档。然后第二天你又看到一条:

当女孩在微博或者空间里发表:"XX节就到了,看到他们一对对的出去,没人陪我!"之类的东西,千万别二逼的回复一句:“有我在呢!"

然后你又觉得很受用,看起来也不错,归档。然后第三天你又看到一条:。。。。。。

如此反复,当你真正学如何追女孩的时候,你就茫然了,TMD女孩说那么多话,我难道要每一句都要记住?????????

于是你就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问题以为也有了解决方法——以为按照这个进度,过几年就能理解宇宙终极奥义了。

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上地铁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频刷,平时看不完,跑步还能刷——但是,还是刷不完!

稍微好一点知道还好有收藏功能,然后就全他妈的收藏,后来也不知道怎么看收藏,也不知道怎么弄这些机灵。

2.道和技的区别

有些东西,它属于某个知识体系,但是本身不参与体系的构建。它仅仅是在某个体系下延伸出来的产品。从中国传统的体系来解读,就是“道”和“技”的区别。

慢慢的你会发现,“技”用起来很爽,但是是学不完的;而“道”非常精炼,往往半个小时内就记住了,却只具备指导性,却缺乏实战型。

如果你仅仅知识掌握上面的体系化知识吸取,那么就会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些东西,它属于某个知识体系,但是本身不参与体系的构建。它仅仅是在某个体系下延伸出来的产品。就是“道”和“技”的区别。

那么当你系统的学习如何追女孩之后,你的“道”就构建了,即使你说不出“还差那么一点就能配得上我的。”这种话来,但是你一眼也能明白这是经典的“废物测试”,真正遇到女孩问你:“你觉得我漂亮吗?” 再起码你也能知道说个“哦,还不错”或者“嗯,你挺有特点的”这类及格的东西。这些“技”层面的东西,你自己就能创造,这时候你只会很明晰的去收集牛逼的“技” 了,这个过程,也大大加强了你在这个知识领域的高效筛选和吸收。

二、碎片化如何学习

说了这么,那么如何在碎片化的时代下学习,或者如何在碎片化时代下建立自己的道,达到从心所欲不愈规的技。

1.碎片化的趋势

首先说一下碎片化,因为我们处于这个时代,很明显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

A.先说信息超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教育提升,举几个数据:

²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²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²  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

这就意味着,过去杂家、博物家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过谷歌度娘。知识的储存能力,人类早就被电脑完胜了,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

B.另一个趋势也很明显:知识碎片化。

首先时间和空间被打碎,移动手机允许你在三站地铁里听完一本书;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头条或者某个博客,你并不会像看一本书一样,知道前面一章讲什么的,后面即将讲什么,除了标题党,你根本对下一个博客、内容毫无预期,只能被动接受;

在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下,我们就一股劲的追求短时间能够阅读的所谓干货,其实这就使你并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句话。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废话。接触到的干货,使得知识结构碎片化也就无法形成体系。

2.对抗碎片化的知识,就是零存整取。那么如何在碎片化中形成体系。

A.首先是碎片时代建库

碎片化是这个时代的生存方式,既然信息获取这么方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方式,慢慢建立自己的知识库。有了这样的知识库,你可以随时随地的想知识库发起查询检索,而检索出来的结果,肯定要比你百度出来一堆垃圾,然后慢慢翻要高效的多。

建库第1步:收集

在干货盛行的时代,如果放着这么多技而不管,这就是极大的浪费,所以我们需要学会收藏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李参的《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里》提到了一个很好碎片化学习的方式。大意就是:

•     固定“刷手机”和“互动”的时间

•     零存:第一时间先收集再说

•     整理:扫读一遍,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贴标签”

•     整取:用得时候,搜索标签

举个例子:

我把听[得到]APP的时间固定在早上起床洗漱的15分钟里面;

我把每天刷微博和刷朋友圈的时间固定在中午睡觉前半个小时;

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些是我关注的内容,我会随手保存到印象笔记里。

这个时候的保存,除非非常明确,不然并不会考虑放在什么目录。

直接扔到收集箱,省事儿。

建库第2步:分类整理

利用碎片时间,上地铁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2篇。将自己喜欢的干货收藏,最会你会发现全他妈的收藏!都不知道哪个是哪一类的,这也叫“松鼠症”——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

等到收藏超过100篇未读的时候,你终于发现收藏=永不再读,这让你沮丧。所以你要学习去分类整理

整理这个步骤选择固定的时间去做。

个人喜欢摊开电脑,用大屏幕操作:

给一篇文章,一张图片分类可以按照下面三种方式去分:

1)     按照知识管理的流程来分:

2)按照知识体系来划分:

3)按照经验库的方式来划分:

当然上面这些方式你可以自由组合,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分类方式。

建库第3步:贴标签

建立了分类,将文章做了归类之后。

其实只是给文章增加了一个维度而已,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零存整取”。也就是我们可以要做到从不同的角度检索这篇文章都能找得到。

怎么做呢?

这时候就要用到贴标签的方式了。

比如有一天在微信群,有人发了下面这张图片,我立马随手保存到云笔记的收集箱里。

然后过了几天,对收集箱进行整理的时候。

我先进行分类,把它放到[图片收集]的目录里;

然后我开始贴了几个标签:四象限,心理学,性格分析,这几个标签也是我的这张图片的理解和认知。

建库第4步:输出

建立了自己的知识库需要不断去完善这个知识库,这就需要去检验这种知识库是否正确。

我看过、试过很多方法,最后最有效的只有一个,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

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做721原则。

碎片化学习对于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独处练习的70%和讨论的20%,则需要留出大量时间来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永远只是系统化学习的辅助。你需要留出足够多整块时间学习。

你可以写文章、讲课、做PPT、做读书笔记、导图……只有一个要求——你的输出有结构。

你要先搭好图纸,设计出一个承重结构,然后铺钢筋,最后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个结构,你的知识和信息量会自动吸附在结构之上。时间一长,你会成为一个能根据结构链接知识的人。

碎片化建库后,建库收藏了极大的提高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信息,缺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碎片化的第二问题

B.碎片化建库的基础上如何思考

大部分人可能从来没有总结梳理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但往往在实际做事情的过程中都遵循一套科学的方法和逻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对某个专业和领域有着很深的洞见,看问题准,见解独特,但当你问他是怎么做到的时,他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认知事物和思考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维度:纵向深挖,横向关联。也就是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

思维第一维度:纵向思维(解构/还原)

先来看三个问题

1.全中国一共有多少架钢琴?

2.为什么你部门的销售业绩持续走低?

3.为什么你男朋友对你这么冷淡?

这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其实都是同一个解决思路。也就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一种思维方法:

A.解构

解构,顾名思义就是分解,重构。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第一眼看到的都是表象。而隐藏在表现下的实质很少有人会去发现,这也是造成我们产生迷惑不解的重要原因。

如上图所示,由事物表象到全局的认知过程,通常就是我们最容易产生迷惑的阶段。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知道事物的全貌是怎样的,只能凭借看到、听到的零星信息来猜测,这个过程就好比雾里看花,盲人摸象。而当我们掌握了事物的大致全貌,开始进入由全局概况提炼关键信息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会从庞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信息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规律,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最终发现隐藏在事物后的真实本质。这个阶段就像管中窥豹,一叶知秋。我们周围那些把事情看得通透,总是一针见血的人,比如下面这位老司机,他们就是已经进化到第二阶段的人。

废话不多说,下面进入正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如何用解构法来分析问题。

任何一件事情,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我们的内心OS可能是这样:

可是呢......

任何一件事,都有其重要的组成元素,解构就是将这些最简单的组成元素一一分解出来,寻找其中的关键因素和变量,从而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举个例子: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一个问题产生困惑甚至畏惧是因为看到表象是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东西,它看上去庞大复杂而无解,可是一旦当我们像庖丁解牛一样把问题不断拆分,不断细化成一个个最简单的问题时,就又回到我们熟悉的领域。拿文章开头第一个问题举例: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分解。首先,既然问题是全中国一共有多少架钢琴,那么自然能想到的是,中国哪些地方会有钢琴?如下图所示:

这里假设前三个因素(钢琴房,钢琴厂,学钢琴孩子的家庭)占据了全中国钢琴总量的绝大部分,将问题分解为这些信息源因素之后,下一步是分别找到这些信息的获得渠道,如下图:

每一个信息源对应的问题都会有它的数据出处,想办法去找到这些子数据,最终汇总起来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另外,讲到这里有两个关键点需要着重提醒:

1)问题转换

把让你无从下手的问题,转换成可量化,有明确方向的问题,这是开始进行解构的关键。例如上一个例子中“中国有多少架钢琴”,这是一个听上去非常庞大,让人无从下手的问题。但是我们将这个问题转换成“中国有哪些地方会有钢琴”,实际上是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延伸解读,马上就让人有了思考的方向。通常进行问题转换抓住三个关键点:天时、地利、人和。

抓住关键因素,然后根据关键因素来进行问题的等量变换,如果你能将无从下手的问题变成可以逐条思考分析的问题,那么第一步就顺利完成了。

2)BE MECE

这一点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强调过(没有看过的同学可以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之前的文章《如何培养高薪人士的逻辑思维能力》)。MECE的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相互独立,意味着将能够影响问题的原因拆分成有明确区分,互不重叠的各个因素。完全穷尽,意味着全面周密,毫无遗漏。对问题进行分解时,一定要把所有你能想到的相关影响因素全部考虑到,保证完整周密,这样对后面的问题分析有重大帮助。接下来来看第二个问题:

那么首先我们进行问题转换,问题中的关键字是销售业绩,那么在一个公司对于销售业绩会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呢?做过Sales & Marketing的人肯定都知道,无非是以下几种因素:

对每一个信息源进行关键信息拆解:

然后每一部分关键信息对应的信息出处也一目了然:

当我们像这样把问题以解构的方式拆解开来时,就会发现很多雾里看花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马上变得有条理起来。而当我们能够将一个表象的问题,通过解构发现全局的时候,我们就顺利完成了事物认知第一阶段的进化。

B.还原

思维第2维度:横向思维(归纳/演绎)

归纳法

条件:

我养的一条狗甲喜欢吃鱼;

邻居家的一条狗乙喜欢吃鱼

狗丙喜欢吃鱼;

狗丁喜欢吃鱼;

······

结论:

狗喜欢吃鱼

演绎法

条件:

狗喜欢吃鱼;

我家养的阿黄是一条狗;

结论:

阿黄喜欢吃鱼

以前段时间流行的《欢乐颂》为例

剧中的安迪每次正式场合的发言除了有理有据外,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让人羡慕不已!

你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发言后总被问“你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或者洋洋洒洒写了30页PPT讲完后,听的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如何像安迪一样,遇到问题时冷静分析、思考全面?表达观点时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结构思考力不仅可以通过纵向结构帮助我们提升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更核心的在于运用清晰的横向结构审视问题,帮助我们更清晰全面的分析问题,并作出有效决策和清晰有说服力的表达!结构思考力的横向结构包含归纳和演绎两种。

a)归纳论证:这样思考问题更清晰

小蚯蚓当面揭穿白渣男的恶行后,遭遇失业危机。

安迪和资深HR樊盛美都一针见血的指出她必失业,其背后的思考结构如下:

上述,结构思考的过程被称为叫归纳论证,“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推理方法”,在结构思考力的横向结构中,重点关注横向的要素分类要符合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从而保证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清晰性。

归纳论证最大的优势是横向的分类和条理比较清晰,劣势是样本量有限时往往得出比较片面的结论。

b)演绎论证:这样思考问题更严谨

关关被同事陷害,害怕因此实习不合格失去正式工作的机会。

同样是面临职场危机,安迪直言踏踏实实把检查给领导就可以,一定不会有其他任何问题,其背后的思考结构如下:

上述,结构思考的过程被称为演绎论证,“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论证推理方法。” 也就是很多人熟悉的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例如,下面就是一个演绎论证的案例:

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苏格拉底也一定会死

演绎论证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必然的结论,说服性比较强,劣势时如果大前提不被认可,后面的论证将失去作用。

c)演绎和归纳可以结合使用综上,在表达时如果对方关注解决方案首选用归纳结构,这样条理清晰;如果要说服对方,首选演绎论证,因为说服力比较强。但往往实际的应用中二者,是结合起来运用的。

比如,对关关的问题分析,其实是先用了归纳论证从我和小曲都愿意聘用你两个方面得出“了解你的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你是个值得信任的员工”,再用演绎论证得出,“你的领导会选择信任你”的结论。

同时,强调下纵向思考和横向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清晰的思考既要保证横向上“分类清晰、符合逻辑”,也要保证纵向上“上下对应、层次清晰”。

C.在思考和库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知乎和分答上不少人都提问过这个问题,可见也是一个相对比较普遍的话题。总结下来大概有六个步骤:目标、获取、提炼、输出、聚合、扩充。

1.目标:知识架构是达成目标的一种路径

获取知识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是满足某方面的好奇心。解决问题就是在树立目标。抛开目标谈构建知识体系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太希望找到一套速成的标准答案了,这是在中国体制教育下长期驯化出来的思维惯性,你不可能通过构建一套知识体系去打败生活、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所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一定是目标导向的。

先有人生规划,再有清晰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就需要搭建相应的知识架构,所以知识架构是达成目标的一种途径。

为了实现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进军哪些专业领域,在这些专业领域里,怎么分门别类的学习,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怎么获取知识,怎么吸收知识,怎么吸收,怎么输出,一切围绕着目标就会非常清晰,避免做无用功。

2.获取:上网搜、找人问、翻书看、自己做

目标确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快速的获取知识。

A.上网搜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绝对是现在年轻人学习的第一老师,尤其是95后、00后,这是他们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上网搜可以无限的浏览海量信息,可以让你快速的对一个问题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方便你对接下来的深度了解做决策和参考。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你要熟悉每个搜索引擎以及各个门户网站的属性,这样搜索起来更高效,比如有些深度的话题问答你可以在“知乎”上搜,微信上的文章你要用“搜狗”,豆瓣上的书评影评比电商网站上更有参考价值等。

B.找人问

有了宏观的认知后,接下来就是找专业的牛人求教,这是构建认知最快的方法。如果你身边朋友圈没有这样的人,你可以在牛人的微博等社交工具上勾搭,一般你做过功课提出的问题都是能得到牛人的回应的。

如果还不行,你可以在“在行”上花钱约,或者在知乎、分答上提问,以后这类付费知识问答经验分享的平台会越来越多,上面的牛人领域也涉及较广,门槛越来越低。

C.翻书看

书是死去的人,或者是以你现有资源接触不到的人,读书就是在和牛人交流。书的知识一般比较系统,思考性强,可以系统的了解某个东西。

可以快速浏览,也可以精度,甚至反复读,这个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书籍来定,有时也没必要非得把一本书读完,把书中提到和你想要问题相关的读完就够了。

我有时针对某个问题,就会一下买五六本甚至十几本市面上和这个话题相关的书,基本上能涵盖这个领域所有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去找对应的案例和方法论。

D.自己做

没有适用所有场景的知识,也没有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论,认清两者间的差异尤为重要,而只有自己做你才能发现这点。

很多知识看似通用,实则不然,很多方法和答案是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悟出来的。实践是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对知识的最大尊重。

3.提炼:剔除无用、理清逻辑、知识模块化

A.剔除无用

我们每次搬进新家前屋子里都是干净简洁的,不到一个月你就会发现房间里已经有了大量的闲置物品或衣服,并且开始在房间里找不到自己的东西放哪了,等到你再搬家时,你发现自己的东西怎么这么多。

整理知识和整理物品一样,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每天通过手机、电脑、交谈、分享接收各种信息和知识的房间,如果房间内的知识不及时删除整理,排除扔掉一些东西,长时间大脑就会一团糟,即使是你学过的知识,遇到问题时你也会记不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每天看微信刷朋友圈,接收了那么多的信息很多是无用的,高效人士会有意的屏蔽一些信息,而且一般牛人大脑过滤、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比其他人强。一场演讲,嘉宾演讲了两个小时,真正有用的就几点,所以需要对知识进行删减和提炼。

B.删减提炼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找到重点,二是便于记忆。

你只有记住了重点,下次遇见同样的问题时才能帮助到你。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忘记后剩下来的东西。

C.理清逻辑

同样一位嘉宾的演讲为什么笔记侠会整理的比较好,而且有时甚至嘉宾自己都觉得整理的比他讲的好,除了删除一些语气词和偏离演讲主题的一些话题外,就是笔记侠对内容的逻辑关系做了梳理,主次做了划分和标记,这样看起来就会很通畅,主次一目了然,重点不言而喻。

D.知识模块化

乐搏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宁在一次内部分享中,分享了自己的一套处事哲学——“玩套路”,也就是他用同样的一种套路轻松处理了很多问题,有时甚至不假思索,屡试不爽,包括自己投资的两个获得巨大成功的项目案例,用的都是同一种套路。这个套路其实就是模块化的知识。

我们生活中会遭遇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N,大部分人会针对每一个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其实有时可能问题1、问题2、问题3都在一个知识体系中,只要找到底层理论,就可以把所有现象层面的问题解决掉。

所以要对知识进行模块化,最好的方式是用思维导图把这些底层理论或方法论整理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知识模块。这样面对类似现象层面的问题时就完全可以把对应知识模块搬出来解决,面对复杂问题时就用多个知识模块。

4.输出:强化认知、关联重构

A.强化认知

输出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你不可能从思维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从不断实践中养成一种思维模式。知识也一样,必须要输出才行,也就是分享、交流和实践,不然就是死知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比如记笔记、写文章、做产品、做分享、交流、实践等等这都是输出,有助于强化原来的知识模块,而且在输出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人来提问或者交流,这同时也是对原有知识模块的一种重新思考和检验。

中国的大学教育之所以和职场脱节,就在于它是一种“从理论出发又到理论为止”的游乐场模式。游乐场模式的本质是由一些既定的游玩项目,每个项目包括确定的起点、路径、终点、时程等构成,在游乐场中,游戏都是可预测的,你处于一系列虚假的挑战之中。

B.关联重构

另外知识还有一种输出方式就是关联重构。知识不是简单的堆积,而在于制造关联,不然无法构成体系。

李善友教授把物理中的量子力学和企业管理做了关联输出了互联网思维,罗胖去年的跨年演讲,仔细分析你会发现里面的核心观点其实是引用他人的,都可以追溯到某个人某本书的某个思想。

比如贯穿整个演讲的主旨思想“用生物学的思维理解现代商业”,其实主要来源于三个人的三本书,分别是Visa创始人迪伊·霍克的《混序:Visa与组织的未来形态》,凯文·凯利的《失控》和王东岳的《物演通论》。

不过罗胖聪明的把这些思想和观点进行了连线,并且和去年当下很多商业事件做了关联,完整四个小时听下来,大家不会觉得枯燥,反而脑洞大开。正所谓:天下知识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5.聚合:分类、分解、再聚合、建立秩序和体系

想要完整的构建一套知识体系,一定要经历知识的分解和再聚合,知识的分解和再聚合是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迭代过程。

同一领域的知识模块归类组合到一起会形成一套知识体系,而要将多个知识体系最终融会贯通起来则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

这是因为知识体系的建立由实践和问题驱动,问题和实践能够分解离散原来知识模块中的点,这些点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的进行重构,然后再通过总结和归纳来思考如何从底向上抽象形成某一个领域的完整知识体系。

对于没有构建太多知识模块的年轻人来说,不建议一上来就参考他人的完整知识体系图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最好先从实践和解决问题入手构建知识模块。

由《奇葩说》团队打造的付费音频《好好说话》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卖的很火,你会发现每天的6分钟语音都是针对某一个场景的问题,所有的知识点最后归纳总结为演说、沟通、说服、谈判、辩论五维话术能力,最终形成一套说话的知识体系,而所有的场景和知识点解决的问题都在这套说话的知识体系内。

而这套说话体系的底层理论汇总了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广告学、商学、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此可以看出科学和哲学是获得元认知理论的两个主要来源,所以想获得元认知最好还是看一些学术著作。

6.扩充:构建知识边界之外的系统思维

构建知识体系的本质其实是构建系统思维,一般到这个步骤知识体系基本就已经构建完成了,但人的思维都会有边界和漏洞,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建立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却也会造成思维上的局限。

对于最为平常的事物,我们非常熟悉它们,通过与它们的交互,我们构成了经验和技能,但对它们又是无知的我们是以一种无知的方式与它们朝夕相处。它是我们「熟悉而未知的世界」。

实际上,我们都是以一种「熟悉而已知的世界」的错觉存活在这个世上的。

我们几乎不去想见,那个可能存在的「陌生而未知的世界」,同时又误以为我们所遇见的都已经在掌控之中。这种错觉,把我们锁定在一个狭小的智识区域,而对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视而不见。

我们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它大多数时候只能培养出平庸之辈:

一、以「流水线」的方式培育人才

这种流水线式的人才生产方式,是一种很经济和高效的教育方式,但往往是以磨平学生个体的兴趣、才智的棱角为代价。

二、以「标准化」的方式筛选人才

有一个概念叫「标准化考试」,就是尽量把考核的各个过程加以精密的定义,使其误差最小、统一性最高的方法。容易被标准化考核的、确定性的知识成为了考核以及教学的重点,而很难被标准化的需要深层次思考、争议性讨论和精微把玩的东西统统被回避了。

三、它仅满足于传承抽象的知识和理念

很多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科研人才的预科班为思路来组织教学的,只完成了理论到理论,而少了实践的环节。

一个人系统思维和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是环境。绝大多数的人很难跳出自己所在家庭环境、成长历程和生活圈子灌输的一些理念,而后天读的一些书、经历的事情和所有的思考和都只是在强化他们深信不疑的价值观的合理性。

除非经历重大变故,人的想法其实是极其难以改变的,而我们有时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多和自己成长环境不同的人接触,多听一些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想法,并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理解这些事情,是建立一个优秀的系统思维和价值观比较好的途径。

到此如何在碎片化时代学习的基本观点就结束了,更多的是方法,需要的是去实操,尝试着让输出倒逼输入和建立。最后附上文章结构,以便理解: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以原出处为准,侵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