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图书馆的大厅里,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排着一幅幅对联,红纸黑字,不仅喜庆而且热闹。闻着沁人心脾的墨香,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操笔写对子的人当中,李老师是个中高手。他拿起狼毫笔,蘸饱墨水儿,点点画画,一个个苍劲有力,端方美观,大气潇洒的字儿就跃然纸上了。我和小时候也每年写对子,虽然不能登堂入室,也算是有一点儿基础。看到群里校长招呼人写对子,我也不由得技痒,喜欢前去凑个热闹。
别看我们是学校,集中的高学历人才不少,可是能拿毛笔来写对联儿的屈指可数,对对联知识知道的更是凤毛麟角。人们在收对联时,甚至还分不清上联和下联。他们见我是语文老师,问怎么区分对联的上下联。惭愧的是我也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商品时代,什么钱都有人挣,过年的一些习俗变得越来越简单。譬如春联儿,只要掏钱,红纸又鲜艳,刻的字儿又比人写的好。纸,墨水儿都省了,也不用求人给自己写。省事儿是省事儿了,可是过年的味道毕竟少了呢。
让一些珍贵的民俗代代相传吧,在民族里有一个民族的时代记忆,在民俗里沉淀的是世世代代,沿革相传的文化。如果人们一味图省事儿,一代一代的民族记忆依次递减,我们的民族文化还怎么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