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死亡诗社,我更喜欢叫它春风化雨。
在聊剧情前我想先说说演员。年仅18岁正风华正茂的伊桑是本剧的焦点,那时候他还是青涩的脸,略带害羞的神情,虽不像在日后出演《爱在…》三部曲中那么成熟老练,却也凭着出色的演技和高超的颜值在本剧中征服了所有人。其他几个配角像charles和Leonard也相当富有才情和魅力。七八个留着金黄色头发帅气的大男孩站在一起不管是抽烟,闲聊还是打闹,都能带给观众一种很强的美感冲击。我相信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都会热泪盈眶,怀念起自己十八九岁如花的年纪,那时候,诗歌,美丽,浪漫和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那时候我们可能会像诺克斯一样,一次次厚着脸皮,努力追求着自己心爱的女孩不怕失败,也可能想尼尔一样,为了自己远大的戏剧梦,满腔热血,甘愿放弃一切。那个年纪过了,杯子破碎了,我们又惊醒在现实的噩梦中,变得老无所依。
影片从一开始就交代了时间,背景,主角更是先入为主。礼堂庄重典雅的新生开学仪式,烘托出老牌名校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在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地狱学院,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人杰才子,有个疑问我停留到现在,那个学校竟然没有一个女生?
之所以能为此片感同身受,是因为剧中的太多场景,都能勾起我对铁一生涯深深地怀念。铁一也就像是剧中的地狱贵族学校,适者生存。剧中朝气蓬勃的宣讲仪式,就像是我刚到铁一参加的誓师大会,我们在主席台下撕心裂肺的喊着“责任,荣誉,优秀加特长”。记得刚去的时候,我们都带的是无限的憧憬,心里装的是凌云壮志,我们不止一次的给父母保证,一定要在这里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确实有些人做到了,他们努力刻苦,一丝不苟,为了给自己,给父母亲一个更好的交代,拼尽时间和心血去学习,只为去追求更好的成绩。确实,有些人会问,来到这里不就是为了好好学习吗,不就应该追求更好的成绩吗?不然花那么高的学费来这里是为什么?我不会去回答这样的问题,更不会反驳这样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出发点和立场,道不同,不相为谋。有时候我也很羡慕他们,心里存着那么一个目标,为之努力,别的什么也不去想,最后不管对谁都有好的交代。但只可惜,我不是那样的学生,我虽没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虽看起来挥霍了六年自己宝贵的青春,虽没给父母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一个更好的交代,但我非常清楚自己在这样的一个地狱学院里学到了什么,因为对我来说,铁一教会的永远不是那么零星可怜的书本上的知识。很多人都说,在那样一个环境,我这样的人竟然能生存六年,那是经历了多少辛酸波折?是的,我生存下来了,我叛逆过,颓废过,追逐过,励志过,那六年我所经历的性格上的变化,有些人一辈子可能也不会经历完。而且那些细致微小的变化,除了我,包括我最亲的父母,我最好的朋友可能也从未察觉。但不管是以何种性格,何种方式,我都是带着同一种情怀去努力适应,努力生活。最后,我也折服了,因为在传统和权威下,面对多方面的现实和压力,我只能选择折服,最后变得和上面我说过的那些人一样。
昨天看这部电影到末尾,安德森站到桌子上对着基廷老师高呼:哦,船长,我的船长。紧接着相继有人站起来,高呼同样的话。啊,那一个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几近流泪,我知道如果换做是国产电影,全班人都会站起来,因为法不责众,因为正义的一方总会是压倒性的胜利。但这并不真实,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基廷先生的真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诗一样洒脱真性,所以这段镜头好就好在两方鲜明的比较,少一半学生站起来,多一半默不作声,这样才更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我没遇到过基廷这样的老师,我知道,中国不会有这样的老师。但我对岁月报以感激,我也想对着自己的青春也高喊一句:哦,船长,我的船长。
影片的主角有很多,但我觉得影片更想讲的不是基廷老师,而是在他带领下孩子们性格心理上的变化,基廷老师起的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从一开始基廷把大家叫到教室外,看墙上所贴的死者的照片,让他们聆听死者的声音,领悟生命的真谛。紧接着又让孩子们撕掉书上有关现实主义理论的阐述,那个时候孩子们都觉得可笑,甚至会觉得基廷就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到后来,基廷鼓励学生,违背学校的规定,重新创建死亡诗社,让他们高呼莎士比亚,高呼梭罗的诗歌,寻找人生的意义。从安德森的鲜明表现我们就能看出基廷带给他们独特的东西,他一开始还是一个细密踏实又不缺乏稳重的优秀男孩,到后来竟然转变成了一个带领着死亡诗社的成员反抗培瑞指令的领头英雄。他是一班之长,是学生们的代表,他从质疑到观望,从抵抗到接受,我们看到了春风化雨的力量。
尼尔的结局是个悲剧,他的生活,他的一切从一开始就被自己的父亲牢牢掌控着。报刊社到戏剧团,他的父亲都是害死他最根本的因素。“我连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和自由都没有,那我还有什么?我只能选择去死。”尼尔的死也是全剧的高潮,在那之前,影片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之后却带着悲凉。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不知道尼尔光着上身去地下室找什么,只看见他手里握着自己演出的草帽。后来镜头到了他的父亲寻找他的场景,窗户是开着的,外面是绵绵白雪,窗户旁放着尼尔的草帽。抛在地上的左轮手枪是最后的毁灭,整个镜头里没有出现一滴血,这也是电影设计巧妙的地方。
安德森在雪中踱步不前,想着尼尔的身影,那个像基廷先生一样,一直引导和鼓励过自己的舍友,如今却死了。基廷先生的结局也是注定的,因为他自己才是这个封闭时代最大的叛逆者,但自己栽下的自由之花早已绽放,即使被开除也无怨无悔。这部电影的争议很大,很多人觉得基廷仅仅是一个老师,有什么权利去违反学校的规定制度,有什么资格能让学生撕掉书上古典的阐述。其实在灵魂和知识的碰撞中,我们永远也没有对的一方,我们不能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到底谁对谁错。不过我想说,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思想受到太多的束缚,我们需要像基廷先生那样,拥有一颗真正属于自己的灵魂,我们要像诗歌一样活着,洒脱又随性,要及时行乐,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