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黑眼圈严重,晚上10点,趟床上是为了告诉自己,早睡早起能自律才有更好的明天。但是奇怪,看小说玩游戏我已经没有精力——下一秒眼睛就要闭上的状态,可等我关了灯放下手机躺下再闭上眼,无数杂乱无章的生活场景就迎面扑来......
你们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场景?我们通常把这件导致我们失眠的事归纳成“焦虑”。
01
最近的我,经历的“大事”是从银行离职。
我不清楚外界对于银行柜员的认知停留在哪个区间,偶尔从柜面上和客户的交谈中听的最多的是:你们福利待遇好,工资高,工作轻松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太阳也晒不到,你们多好......直到后来我辞职前夕,我发现身边很多圈内人虽然也叫苦连连,但是同样丢不掉银行工作这个“稳定”的鸡肋。
同事阿Y88年生,性格属于女汉子一枚,和我不在一个网点,因为性格了得来,年龄相仿,我们开会学习经常坐在一起,聊聊工作,聊聊生活。我辞职前和她聊的微信里,她给我发了一段无奈的语音说:我没办法像你这样洒脱啊,我每天一睁眼睛就是每个月大几千的房贷,辞职了以后外面现在工作都不好做,我不能辞职啊。
阿Y说出了我们大多数人工作尽管不顺心、没上升空间、前途堪忧但是又无法冲出牢笼的焦虑。这种焦虑就像正文题目里写的,是月经式爆发的情绪。在抱怨完工作中种种扎心的事情之后,同事阿Y的焦虑并不会持续太久,现实不允许她一直焦虑。
实际上我本人也并没有阿Y说的那样轻松。我今年28岁,孩子两岁,一出校门就进入银行工作7年,我辞职出来之前并没有找到其他“稳定”、“更加轻松”“更有前途”的工作;相反因为这7年“两点一线”半封闭式的生活使得我再次踏入社会,面对前有“狼”后有“虎”的竞争者们,我应该更加焦虑才对。
那天我去人力资源部递交辞职申请时,直属领导劈头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要回家当全职太太?”我所属的网点的顶头上司在知道我准备辞职时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老公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不等我聊聊我的真实想法,至少我身边的人对于我辞职这件事表现的比我更加焦虑。
我焦虑吗?我肯定焦虑。裸辞意味着断了收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现代社会不可能将家庭负担全部压在夫妻双方任何一方身上,就算你的另一半拍着胸脯给你打鸡血:希望你回家做全职太太(或全职奶爸),任何一个但凡还有一点点事业心的男人或者女人,都不会对职场轻言放弃。
我这里想表达的是,尽管目前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我们周遭特别是60后、70后这排处在领导岗位上的“中良砥柱”们不论男女,对女性的社会地位认知依然很陈旧。
我另外一个同事A最近这月的生活也风云万变。她早我半个月递交了辞职申请,在一直在单位处在游离状态一个月之后,离职手续办完的最后一天又主动打电话给分管领导,请求回来上班。原因是家里父母不同意她辞职。
昨天,A和我们网点一个怀孕要求回家休养的同事做了交接,正式回到了工作岗位。
02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跟我说一句话: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
鉴于这点,我在比较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人和人的差异性和人生的不可比性。所以在这里,我只想更加理性的陈述事实,把现实生活里最本真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听,这些事实里可以找到我们焦虑的起因,结合我自身和我周围的朋友,我会把目前大家觉得可行的焦虑排解方法和“心得体会”在这里一并呈现,供大家参考。
人生的路最终还是靠我们自己走,我提到的一些办法我个人也正在尝试和实践当中,这里希望大家不要直接把我的有些观点当成“捷径”去看,我只想“抛砖引玉”,但凡这些文字能给大家一丁点启示,我的这篇征文就有了意义。
个人观点必然是带有个人特殊性,提到特殊性,我就不得不交代下我当初毕业选择进入银行工作的背景。
我是07届高考生,高考失利,成绩仅仅只有本科线,我所在的城市是国内较大的二线城市,现在回忆刚刚拿到高考成绩时的心情,我本人还是相当乐观的——认为既然我的分数线能读的专业都大同小异,我可以在选专业上下点功夫。最终我选择了一个市场前景并不明朗的专业,现在回忆起来,虽然这个方向有部分父母参考之后的影响,但是当初我的个人理想也是这个方向。
我父亲年龄较大,在他年轻的时候是长期驻校的大队辅导员,他对老师这个身份有着那个年代特殊的“敬意”。这一点也深深影响着我。他从小家境清苦,直到后来结婚有了我,我们的生活物质上谈不上丰富,多亏父亲常年节俭的生活习惯和敢于拼搏的工作激情,加上母亲的勤勉持家,到我高中毕业,家里勉强能算小康水平。
我当时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是以我的成绩和家里的经济状况,我并没有能力去选择国内外更好的学校,我和父亲翻破了那本高考填报志愿指南,最终报名一家全国只有他一家院校有的专业——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大家恐怕很少有人听过这个专业。当时这家学校是专科,我进校之后发现班里很多同学都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他们压根都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
我在当初也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我只知道这个专业和“社工”类似,当初在学校选课时,我们这一届也是学校的第一届,学校几乎是把所有和这个专业沾一点点边的老师集中在一起给我们挑课本。但是让我开心的是,每一门课程我都非常喜欢,也特别有把他们学好的冲动。现在想起来,年轻时候的求知欲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三年后我们毕业了。我在这三年因为主观能动性特别高,算是学校半个风云人物。做社团、做活动企划、做宣传、去少年戒毒所这样的机构寻找社会实践素材。我现在都能回忆起,当初的我,真像个志在千里的少年。
我人生的转折发生在09年,我刚刚找到一家做青少年服务的公益机构,做实习交流。那年的秋天,我的父亲因病去世了。这无疑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次重大事件。面对母亲整日以泪洗脸,我在短短一个月内,所有人生目标都变了。
家里没有男丁,母亲体弱,我尚且羽翅未满,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是刚需。我放弃了学校老师争取来的去香港的参观学习并且有机会实习的机会,一份前途不明朗的实习工作不能成为我的目标。
我用半年时间准备个各类社会招聘考试,因为学历不高,专业生僻,很多都石沉大海。我知道想要进入“稳定”的单位,学历必须更新,半年里我赶紧找到专升本的学校报名,企图拿到本科毕业证。
值得庆幸的是,上帝给我开了一扇窗,我收到了本地一家城商行的面试书。
于是,在7年前的那个夏天,我进入银行工作,三年之后转正有了人们眼中“羡慕的工作”。
7年之后的今天,我打开常用的音乐网站个人主页,还能看到这样一句话:“20岁之后的时间飞速奔跑着”,是的,这七年,我拼命的追赶社会上的“标准”,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找到一个适合结婚的人,再生个孩子,一切便是完美,后半生必然“现世安稳”。
可当我遇到工作的瓶颈,步入婚姻生活年轻夫妻的磨合期,初为人母面对孩子和生活里种种“鸡飞狗跳”比电视剧精彩100倍的生活时,当我发现完成这些“目标”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幸福感时,我的焦虑已经不能用“月经”来形容了。
看见我们的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我还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劳动工作,我好怕过着过着就被这个社会“丢掉了”;
存款永远跑不过通胀,钱一不留神就没了,银行卡剩下一堆负债,房贷、车贷、孩子的基本花销,而我却找不到社会核心竞争力去争取更多的经济价值——月收入5000的工资越来越不够花了,我好怕不等我转岗成功,我的生活就被“穷”这个字打败。
母亲老了,她不再看得懂现在的社会,孩子还这么小,社会资源有限,我有什么能力支撑起他们的未来?
怎么办呢。
因为工作关系,我在学校关系不错后来踏入社会的朋友都不好主动联系我,常常是人家好不容易联系我,想约我出去见见,单位有加班,有培训,有会要开等等原因而搁置了,而我在工作忙完之后,也找不到可以利用的时间多和这些朋友们聚聚,一来二去,比起曾经很好关系的同学、朋友渐行渐远,和他们的交流机会甚至还不如社交网站上兴趣相投的网友。
03
我高中时期有玩的很好的3个女朋友,加我一起,我们是自己命名的“F4”。
大几年过去,女友Q在北京求学工作结婚生子扎根,和我们只能远距离谈谈“恋爱”。她的日常是和孩子的自拍;工作里的各类设计图稿;
女友R留学美国回来逆袭变公司副总,我的生活无形当中和她拉开距离,她的消息也变成我无数朋友圈中的一个——前段时间她开始做奢侈品代购,状态基本都是广告,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了这些广告,把她的消息屏蔽了。
最后这个女友E应该算是和我的生活状态比较契合的,刚刚有了BABY不久,在社区的街道工作,和我们相较,她的工作可以用轻松来形容,而最让我注意到的是,我发现她的幸福指数似乎是我们这四个人当中最高的:朋友圈分享内容比较轻松,多数是惬意的游山玩水,走街串巷。
有次我问她,偶尔也看到你发“不开心”的微信,不过时间都很短,这些“不开心”怎么度过的呢?
E不善于总结,我在看完她一长串劝说我的鸡汤之后,总结出四条:一是吃,二是买,三是睡,四叫“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心很大的人”,简单点说就叫做:想的开。
这不禁让我想到罗胖的金句:
有三种类型的能力可以决定你的未来,第一种是让自己变得牛逼的能力,第二种是有让周围人都愿意来帮助自己的能力,第三种是混不好也无所谓,想得开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练成任何一种,人生就有奔头。
让自己变的牛逼通常要历经千辛万苦,完成的不好,产生焦虑;让周围人都愿意来帮助自己的能力还是得有第一条撑腰,完成的不好,焦虑乘以2;只有最后这条,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似乎是最有希望的。
关于“想的开”这件事,我收集了一些以往看文章做的笔记,最初提出一些观点的是这些网友,我结合自身理解,总结如下。这里如果没有一一列举观点出处,还请见谅。
一、展望法。
把让你焦虑的事情写出来,问问自己,十年之后,我还会因为这件事不爽吗?
比如你可能因为公司老板一次教训,心生焦虑——到底是自己能力不足,还是领导批评有偏颇?现如今的社会是瞬息万变,不说10年之后你在哪里,你的领导在哪里,一句特定场景的责骂,谁谁说的一句话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孩子睡眠不好,我白天要工作,晚上还要带孩子,我真的很辛苦,我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那么10年之后呢?孩子不会永远只有2岁,很多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阶段性的,我们不能让自己陷入一种内耗。
二、转移法一。
买买买治标不治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是给我们一个启示:转移注意力法:如果这件让你焦虑的事情在你目前实在没有办法解决,不防先放下,把注意力放到现在就能产生实际效力的事情上;买买买的时候,你一定会专注在“买个好定西”这件事情上,令你烦恼的事情就被暂时放下了;
这里有个陷阱,一定有人会说,可是事情本身还是没有解决怎么办?如果这件事是你怎么想都解决不了的,你一直焦虑又有什么意义呢?暂时放下不等于不去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它们,记住我们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局限,不要盲目信服“人定胜天”这样的话,只要我们是人,就有我们决定不了的事情。
三、转移法二。
总得培养一项兴趣。辞职前和一个刚刚进行的95后女孩聊天,我问她,你平时休息的时候都爱干什么。她答:玩玩游戏、逛下街。我又问,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喜欢做的,是你的兴趣?答:我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其实我很怕听到这样的答案。这意味着你可能活了20几年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
跑步、烘焙、手工、唱K、写日记,照顾小猫小狗,或者你说,我就是喜欢美发,我就是喜欢插花,我就是喜欢画画,我就是喜欢打篮球......不管是什么都可以,在你觉得快要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至少你可以找到一个出口;
在我谈恋爱的有段时间,我总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总想要猜想对方的心思;总不放心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到底出在什么位置,我很焦虑,但是并无卵用。这时我会找软件去唱K,我试图在唱K里释放我多余的情绪,不让这些情绪困挠现实生活。
我的一个同事s特别喜欢烘焙。喜欢的程度是,晚上下班回家已经很晚,照顾孩子睡下后夜里12点开始做蛋糕,耗时2、3个小时之后第二天带来给我们分享她的成果。这种状态,我可不可理解成是她尊重自己爱好的一个表现。在面对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你感兴趣的事情时,时间不是问题。“焦虑”自然也就靠边站了。
这个兴趣,可以支撑你在残酷现实里,摸爬滚打满身伤痕时,有一席之地,静下来看看自己。
四、行动法。
焦虑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陷阱,我们不能让自己一直陷进去,想要什么,写出来,再找出方法去做。没有方法去创造办法,重点是去做,而不是一直想。网络上不是有句金句:“你迷茫是因为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还有耐克广告词我就不赘述了。
五、娱乐法。
我个人很喜欢看各种音乐相关的选秀节目,之前专业歌手参加的《歌手》节目,素人参加的《中国好声音》,在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不再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时,我们都在找寻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一篇宏图,娱乐综艺节目,如果有真内容,像《奇葩说》,都会非常吸引我们这些舞台下面的观众。我们能感受到舞台上的演员煞费苦心的扮演着生活中的我们,把平凡演成一种不平凡。舞台表演、音乐、绘画、诗歌这些艺术,是属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因为有他们,我们才有“生而为人”的可贵。我不关心素人们上台之前的背景,就算励志故事都是编排也没有关系,我关心的是他们在演唱上时有没有用心,是不是真诚的对待观众,故事是假的没关系,只要人真的有一颗“赤子之心”,他总能发光找到更多支持者。因为在其中,你可以看到自己,找到共鸣,以至于在奋斗时不会觉得孤单,这个世界某个角落可能也有一个和你类似的“她”,你们虽然不曾遇见,但只要遇见,你们就像是认识了100年。这种共鸣,可以帮到我们,可以让我们不在焦虑中沉沦。拉扯你出来的可能就是一幅画、一首歌,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
六、满足你一直延迟的欲望。
可能因为忙,你错过了一直想要去听的演唱会;可能因为忙,你错过了孩子的家长会,可能因为忙,你连那家一直想去的餐厅都没有去......种种,这些欲望,别再去埋葬它们,它们就是你苦逼了这么久的目的。这里回到我刚刚提到的那个女友,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你还有想去“吃点什么”的冲动,如果你还有想穿的衣服,想看的电影,那么恭喜你,你的焦虑根本谈不上是焦虑。
七、正本清源法。
如果以上这些都没有用。我们就得试试最后这一剂。
前文我赘述了很多自身经历,我想要说明的就是,在我试过前面6种办法之后都失败,依然使得解决不了我“焦虑”的本源时,我是怎么最终选择辞职,我是怎么摆脱整日昏昏欲睡生无可恋的状态,重燃生的欲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再积极寻找下面的人生目标—,并且坐在这里积极的敲下这些字和你们分享的。
正本清源有点像个中医里面的词。中文博大精深,一个字就能概括一个步骤。
第一步,正。
什么是正。首先是端正你的行为态度。拿我举例,如果我选择“辞职”,到底是因为一时冲动,还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如果不是冲动,那么支撑我做这个选择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有没有能力承担这个决定之后的代价?在对比自己的收入与支出之后,我发现我给自己预留的短期备用金是足够的,不论是日常正常花销还是应对离职造成的短期内没有现金收入,我是可以正常运营的,不会波及家庭,不会给任何人造成经济负担。再往深远一点想,即使在出来重新选择职业定位和方向之后这最初几年,我还会遭遇挫折,我也有心理预设能接受现实。好,那么既然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第一步,摆正心态,我就做到了。
第二步,本。
这个找的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找自己”。
找到你的初心。找到你原本出发踏上一段旅程的目的。拿我自己举例,我当初选择这份工作是形势之举,现在我成立自己的小家,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日渐衰老的老人,我的成长步伐要更加迅速,银行的工作我不能有突破,不利于我的自身成长,想要的更多,我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寻找更多机会,7年前尚未成熟的我尚且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锻炼自己适应全新工作的能力,7年后为人母的我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更大的挑战,同样也是给自己更多的机会?人从来都是为自己而活的,不认清自己是谁,不好好味自己盘算,不给自己成长的机会,拿什么对抗日后未来的风险,拿什么承担未来父母的老年生活和孩子的学习环境?
第三步,清。
前面我提到了,人和人是有差异性的,我的经历不具有普遍性。一定有人要问,我们要怎么找自己,其实“清”这个字给我们指了路。
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断舍离。
如果现在你很焦虑,睡不着觉。那么先不要勉强自己闭着眼睛,从床上爬起来,动起来,再不影响家人休息的情况下,给自己的生活做做清理。也许有朋友会说,我没办法不影响家人,我们住一起,房间小,我动一下家里人就都能醒。那么OK,这时的你可能需要一个短期的休假,在你选择好一个一直心仪的旅行目的地之后,拿出一个箱子,装进去你的必备品,这里要注意的是,只能有一个箱子,你不能带太多东西走,这时,在你做选择的时候,往往就能发现哪些是你真正需要的物品,哪些是并不常用甚至并不需要的。拿我的例子来说,
我翻来覆去想着自己的过去和现状,发现“稳定”这个词本就在当今社会不复存在。这个价值观颠覆之后,我可以端正我的人生观是“世界上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每条路都有它该有的风景。”当我知道,我曾经追求的“稳定生活”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但在那时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时,我便不会再去纠结“辞职就等于失去了稳定工作”这件事了;接着,我在“找自己”的过程中发现,银行工作对于我自身来说,本就是一件“将就”的事情,因为我没有足够的自身优势在这个行业崭露头角,目前这个行业动荡的局势,升迁有更好发展的机会只会留给更有能力胜任的人。我自身很难找到突破口,那么这份工作对于我而言,本身就有“巨大的风险”。所以我也不用纠结到底“要不要辞职”这件事情。接着,我做了“清”这件事。既然前面提到这份工作于我而言,不论是前景还是发展现状都没有意义,断舍离就是一件必然要做的事情。正因为我“珍惜生命”,知道每个人的人生是“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没有一天可以“请假”(摘抄自五月天《人生有限公司》),所以我行动了,并且这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并非冲动之举。
第四步,源。
这里的“源”我不仅仅理解成“源头”。你也可以理解成“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来自你自身,可以是来自朋友,来自平台和渠道。如果你做好了前三步,这时候你的目标感会更清晰,
在把和自己本就不契合的东西——大到:事业、工作、朋友圈这样的范畴,小到某件裙子、某双鞋子、某个用的不顺手早就想丢掉锅都“清理”掉之后,摆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更加简单的自己。当我们心态是平和的,不再去奢求根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时,事情就会变简单很多。
现在需要我们好好的和这个“自己”相处,问问自己,会什么,喜欢什么,有谁和你是一队的,你还能找到那些能量来帮助你,又或者你能奉献什么能量给这个市场。这些就是“资源”,且只属于你的“资源”,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而你也正走在试图成为别人的“资源”的路上;
但凡你有了这样的动力,焦虑这种“月经”不会阻碍你前进,过不了多久,你会找到这个“月经”的规律,在它要来之前准备好属于你的“大号创可贴”,玩转“月经期”变得指日可待。如果你焦虑的是自己的人生,那么你应该清楚,“月经”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就是带着这份“痛并快乐着”。如果你焦虑的事情,本来就是你决定不了的,那么“想的开”就是你人生下半场必须要做的功课。
什么时候,你也可以练就云淡风轻的一瞬间:瞥见老王家的孩子苦恼的样子,心里一肚子“毒”鸡汤想灌给人家:天空飘来六个字“这都不叫事儿”。
以上,是我对焦虑、对于如何排解、对于同龄人给的建议的一点想法。如果我说的能给你有一点点启发,我会非常开心。如果你有什么更好的观点,也欢迎响应下方链接,参加征文。
以上,是我对焦虑、对于如何排解、对于同龄人给的建议的一点想法。如果我说的能给你有一点点启发,我会非常开心。如果你有什么更好的观点,也欢迎响应下方链接,参加征文。
最后暴露我的年龄:28岁。
有三种类型的能力可以决定你的未来,第一种是让自己变得牛逼的能力,第二种是有让周围人都愿意来帮助自己的能力,第三种是混不好也无所谓,想得开的能力。这三种能力,练成任何一种,人生就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