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市北区此花町。
他是家中长子,本以为可以和家人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川端2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在他3岁时,母亲也永远的离开了他。或许是因为父母的早逝,再加上自身的体弱多病,给川端的心上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薄纱。
生活带来的所有苦难与不幸,也成为了川端后来文学创作中的源泉。
正如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所说:“川端先生叙事的技巧中,能够发现具有纤细差别的诗意。他热爱纤细的美,并且赞赏那些充满悲悯的象征性语言,这种语言表达了自然生命与人类宿命的存在。”这个评价,无疑是对川端康成作品的最好诠释,同样,也全部都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为了纪念这位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川端康成,今年很多出版社都竞相出版了他的一些经典作品。目前我最喜欢的就是联合读创的这个逝世50周年纪念版,它是由南京大学教授、日本文学研究学者、被很多人称为“日本散文翻译第一家”的知名译者陈德文翻译的,高度还原了川端作品中的语言特色,给读者带来一场丰硕的美学盛宴。
这套书一共5册,分别是《雪国》《古都》《千羽鹤》《花未眠》《伊豆的舞女》。每一册都是硬壳精装,每一册都有莫言题字,还有莫言书法藏书票。
莫言说:“川端康成的小说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我对文学的觉悟,就得之于对川端康成的阅读。”
“穿过国境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夜的底色变白了。火车停在信号所旁边。”雪国的故事从这里就开始了。
我很喜欢《雪国》的这个开头。虽然未曾亲自到过雪国,可仅仅只是看川端的描述,我也觉得有种身临其境的美,满满的愉悦和幸福感。同样,在《古都》里, 我也会为千重子和苗子的命运而哀叹。
其实不管是《雪国》《古都》,还是《千羽鹤》《花未眠》,或者是《伊豆的舞女》,我知道它们都有美、有哀、有寂寥,可我依旧是似懂非懂。
但是,正如川端在《雪国》中借用岛村对驹子所说的话:“一切都是徒劳”。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如何,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又能怎样。更何况,故事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也不是可以轻易理清的。
一切都是徒劳,人生就是一场虚无的徒劳。所以,读了就读了吧,不必去深究那一词半句的。或许以后的某一天又突然理解了呢!